第28章:那些年風雨同舟(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杰看著眼前這個樸實無華的女人,也想起幾年前自己剛入這一行時跟她同樣的疑惑,那時候的他何嘗不是現在的張英菊呢,他甚至想親口告訴自己的第一個客戶,他買貴了5萬元,但他的上司趙敏姐,也就是泰華地產的老闆之一,她用犀利的眼神阻止了他。
合約簽完,過完戶,收到所有的佣金和差價後,老闆趙敏姐理所當然的分給了屬於他的一份。
那一份錢總金額是1.3萬元,這對於一個剛從農村家庭走出來的陳杰來說,是多麼的興奮。
在這之前,陳杰身上所有的餘額最高也都沒有超過1000元,就是他含辛茹苦一輩子的父母,家裡全部存款加起來也沒有超過1萬元。
拿到錢後的喜悅沖淡了陳杰內心的那股不安和內疚。
錢一到手,它們的出處,陳杰都替他們找好了。
陳杰先是拿出5000元匯給父母,並給他們報平安。
這筆匯款的意思是告訴父母,他在深圳生活的很好,不要再為他不肯複習考大學而難受。即使大學畢業,他在武漢工作不過是1000多元的工資,而現在三個月不到,他就掙了普通人一年多的工資。
其次是陳杰買了一部自己喜歡的價值3000多元的三星翻蓋手機,換掉了堂哥淘汰給他的BP機,這個手機也就是現在張英菊用的這部。
再次是陳杰租了一套小區的單身公寓房子,從10平米的農民房裡搬出去。
後來拿到更多的錢後,陳杰的不踏實和羞恥感徹底消失,他心裡想的是,這些買房和賣房的客戶們誰不比他們更有錢呢,這點小錢對他們來說,也根本不算什麼?
但是對於他們這些來自底層的地產銷售人員來說卻是很重要,不僅可以糊自己的口,也更要糊遠方農村家裡的父母兄弟姐妹們得口,更何況他們的確付出了努力和勞動。
1998年,工作兩年多,陳杰用自己全身積蓄的5萬元,買下了福田區下沙村附近的,名叫金華花園的一套28平米的單身公寓自住。
2000年年初,搬到天宇花園後,金華花園這套公寓出租,每月租金900元。
在深圳的中介公司發展史上,泰華地產並不是最早成立的。
泰華地產建立於1994年,創辦初期,公司老闆只租了一間40平方米的辦公室,簡陋的擺了幾張桌子,連電腦都沒有。
全公司上下也只有3個人,其中就包括從其它經紀公司離職的老闆趙敏和黃東海,另外一個人就是他們公司招的前臺兼財務文員。
老闆趙敏和黃東海原來不僅是同事,他們曾經還是戀人關係。
後來趙敏因為幫助客戶尋找購買安置房,過程中經常跟政府部門人打交道,所以認識了大她10歲的現管官員的丈夫,並且嫁給了他。
得知趙敏要分手,另嫁他人,黃東海憤怒地辭去了那家公司經理的職務,隨即也迅速結婚生子。
三年後的1994年,趙敏和黃東海偶遇,此刻兩人都已經發展的不錯,並且也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人脈關係。
再遇後,現實大於愛情,兩人終放棄前嫌,隨即商定,一起走向合夥開公司的致富之路。
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條正確明智的致富之路。
90年代初期,整個深圳市最缺的就是房子。
趙敏和黃東海成立泰華地產後,開始到處託關係找房源。因為趙敏丈夫的關係,泰華地產擁有了別家公司沒有的特權和房源。
有房源才有發財的機會。
在90年代深圳房地產市場還不成熟的時候,很多中介銷售人員是靠倒賣政府福利房而發橫財的,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00年。
泰華地產賺取第一桶金後,兩個老闆開始招兵買馬,壯大隊伍,走上市場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