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導致了復社內部的分裂。

張採、宋徵輿、李雯等人都極力反對劉宗周的觀點,但陳子龍、夏允彝卻持認可態度。

雙方在張採的家裡大肆辯論了一場,吵的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

眼瞅著火藥味越來越濃,張採本能地感受到危機,立刻提議大家齊赴南京,請教文壇宗師,以決對錯。

陳子龍很是痛心朋友們的頑固,覺得文壇大佬們一定會點醒宋徵輿等人,立刻同意並跟隨前往。

張採等人到了南京後,先後拜訪了閒居在此的錢謙益、戶部尚書鄭三俊、禮部尚書駱從宇、兵部尚書傅振商、刑部尚書熊明遇、禮部侍郎錢士升等官宦名流,呈遞了劉宗周的文稿。

不出意外,此事迅速引爆了南京文壇。

不但南京官場、士林對此議論紛紛,甚至連魏國公世子都有所耳聞。

文人都是大嘴巴,又都喜歡喝花酒,結果弄到最後,連秦淮河上的青樓裡都在流傳劉宗周的講學內容。

也不知道劉宗周得知這件事,是該哭還是該笑。

然而傳回來的情報卻顯示,此時南京那邊對劉宗周的講學內容敵視者更多。

顯而易見的嘛。

南京那是什麼地方?

大明兩都之一,江南權力中心。勳貴雲集、世家林立,更兼有大地主、大商人,同時牢牢掌握著大明士林的話語權。

這個地方的官僚勳貴豪商士人,又有誰願意儒學降低神格,“淪落”成為草芥之學呢?

這可是他們賴以維繫利益的根基啊!

“據聞南京官場對您指摘頗多,實在不行,這個約咱們便不赴了吧?”

左夢庚現在只想安全回到山東,不想節外生枝,因此勸說起劉宗周來。

南京那邊如今已經分成了若干陣營、

魏國公世子、鄭三俊、傅振商等人都和張採站在了一起,堅決反對劉宗周所言。

熊明遇、錢士升卻站在了劉宗周這一邊,認為儒學就該摒棄空談,成為有用之物,才能利國利民。

至於錢謙益嘛……

這個公認的江南文壇盟主,充分發揮了牆頭草的本色。既不反對,也不支援,看不出其心意。

劉宗周卻和左夢庚的看法不一樣。

“錢牧齋、張採之輩,俱在江南有莫大影響力。他們既然大張旗鼓搞出這般陣勢,則江南必定人人觀望。吾等倘若退縮,則今後再無立身之本。道義之爭,有進無退。”

左夢庚明白了。

張採等人擺開了陣勢,要和劉宗周論道。而這件事,已經引起了整個江南的關注。

江南又是天下文壇中心,這裡誕生的任何思想,必將會影響到全國。

而任何一種學說和思想,要想為更多的人信服,那麼就必須經受考驗。

劉宗周顯然是將南京之行當成了新學說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