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大淩河之戰,黃臺吉對於人心的算計和掌控,絕對是教科書級別的。

他為何直到大淩河城修築兩個月後才率軍來攻?

一是前文說過的,他要利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大淩河城勾引明朝的有生力量野戰,進一步削弱明朝的軍事實力。

至於大淩河城堅固與否,其實並不重要。

無論如何,城就在那裡。

自古以來,沒有外部支援,只靠守城而獲得戰爭勝利者,少之又少。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顯然黃臺吉已經懂得了。

造成他出兵晚的另一個原因,自然就是人心的算計了。

只因負責修築大淩河城的人是祖大壽,所以黃臺吉明白,這其中可以利用的文章很多很多。

己巳之變中祖大壽的表現,讓他在明廷裡十分尷尬。

他從不敢孤身離開軍營就表明,他對朝廷並不信任。

同理,崇禎派到遼東的丘禾嘉、高起潛對他也是虎視眈眈,未嘗沒有拿下治罪的意思。

因此,讓祖大壽去修築大淩河城,就成為了明廷給他的考驗和恕罪機會。

祖大壽也明白這一點。

可惜,人心是複雜的,帶來的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黃臺吉就深深明白這一點。

他知道,如果祖大壽築城一開始他就去進攻,那麼明廷一定不會派兵去救援。相反,丘禾嘉、高起潛等人弄不好還會懷疑祖大壽謊報軍情,其實已經投降後金了。

那樣的話,他圍城打援的戰略意圖就實現不了。

單單拿下大淩河城和祖大壽,這個戰果並不夠豐厚。

於是,他很耐心地等待。

等到大淩河城將要完工又未完工之時,明朝把海量的成本已經投入進來後,那麼就不得不順著他的心意,和他來一場有敗無勝的野戰了。

研究著明、金雙方的策略和部署,左夢庚自覺也學到了許多東西。

最起碼他明白了一點。

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經受不起考驗的東西。

“遼東打成什麼樣,都和我們無關。接下來,我們的重點依舊是沂蒙山。不過目前我軍兩個師的兵力稍顯不足,不利於後續計劃。因此我建議,從現在開始,籌建第三師、第四師的框架。我軍每向沂蒙山裡推進一步,都要相機訓練一批新兵出來。”

針對未來的局勢,擴軍已經勢在必行。

即使他不提,其他人也會建議的。

目前新軍的兩個師,大約三萬人左右。加上預備役,有五萬之數。

可預備役始終是預備役,非必要的情況下,左夢庚不打算動用。

本來三萬大軍就已經很冒險了,如果再擴軍的話,很可能隱藏不住。但考慮到馬上要進入沂蒙山區作戰,那裡朝廷的統治基礎已經被摧毀。

莽莽大山之中,藏再多的人也不怕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