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教育(第3/3頁)
章節報錯
什麼?
你說小學畢業的孩子才十四、五歲,屬於童工?
拜託,在這個年代,誰會在乎這個?
左夢庚就算強行規定不許使用年齡太小的人做工,只怕百姓們第一個反對。
等小學升中學的時候,即使是第一批學生,也是五年之後了。
五年的時間,就是最好的緩衝,足夠教育委員會做好準備。
而前期只專注小學的建設和運營,還是比較容易的。
左夢庚把籌建教育委員會的事情和行政委員會做了通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於是在行政委員會下面,第一個專職機構成立了。
教育委員會掛牌。
徐若琳擔任委員長,副委員長分別是鄧玉函、王象晉、劉宗周。
鄧玉函負責基礎學科的推廣和教育,王象晉負責農學知識的教育,劉宗周則負責傳統儒學的教育。
除此之外,常務委員裡還有左羨梅、薛鳳祚、黃宗羲等人。
左羨梅要帶著人編纂小學數學教材,薛鳳祚要配合鄧玉函編纂小學物理、化學教材,黃宗羲負責思想品德教育。
在瞿式耜和各大家族的配合下,教育委員會很快完成了建校的選址工作。
分別在紙馬巷、磚城、羅城等地,一口氣成立三所小學。
加上左莊學堂,四所學校搭起了新式的教育基礎。
所有學校的教職人員,都是從左莊學堂抽調的。
這個時候也沒辦法對教職人員的能力有太高的要求,左莊學堂這邊剛剛畢業的學生,都被派去當老師了。
最起碼他們來教育大字不識的孩童,還是沒有問題的。
以往徐若琳雖然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都比較零碎,這一次是她真正站到臺前。
被給予厚望讓徐若琳迸發了極大的工作熱情,連續半個月的時間都沒有回家,走訪了所有校址。
除此之外,為了招生,她還親自宣傳。走入尋常百姓家中,給他們講解新學堂的好處。
領導都這麼賣力,下面的人就更不要說了。
最起碼短短的時間內,整個臨清的百姓就都知道了,即將有免費的學堂可以讓孩子們去讀書。
雖然這些學堂裡教授的東西不能讓孩子去考功名、做官,但將來能有一技傍身,不至於餓死。
如今臨清有不少百姓都在新軍的產業裡謀生,對於技術的好處其實是有一定認知的。
最起碼看著工匠們風光的樣子,他們還是很羨慕的。
不求自家孩子將來飛黃騰達,能做個匠師就心滿意足了。
百姓們認知的提升,帶來的好處就是小學的招生工作十分順利。短短時間內,就有數萬孩童成為了小學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