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0章 俄國的應對(第2/2頁)
章節報錯
尼康登上政治舞臺,開始鼓吹統一各地的教會宗教法事的章程,讓阿列克謝一世欣喜不已。
就在去年,大牧首約瑟夫病逝。
在阿列克謝一世的強力支援下,尼康繼任,開始著手進行宗教改革。
然而他改革的內容,卻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恐慌。
此前人們一致認為,莫斯科就是第三個羅馬,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但高於拜占庭。
可尼康卻提出,要把莫斯科教廷的禮儀按照拜占庭方式進行改革。
尼康還鼓吹沙皇是整個東正教世界的統治者,而俄國的首都應該在君士坦丁堡,莫斯科及全俄的東正教大牧首應該是整個東正教世界的精神領袖。
這一系列的言論和舉措,鬧的宗教內部一團混亂,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阿列克謝一世原本還信心滿滿,覺得問題不大。
他本打算趁著第聶伯河下游爆發反對波蘭的大起義的絕好時機,出兵侵吞這塊膏腴之地。
同時將國內的宗教改革留給尼康,完成一箭雙鵰。
結果一切都在籌備中,遠東卻傳來了糟糕至極的訊息。
從庫茲涅茨克到雅庫茨克,長達上萬裡的龐大地域都遭到了帝國的攻擊,許多好不容易佔領的地方都丟失了。
這對於視土地如命的俄國人來說,怎能忍受?
可是究竟該怎麼應對,阿列克謝一世也十分撓頭。
遠東實在是太遠了。
真要從國內出兵,那漫長的距離、海量的補給,光是想象就讓人頭皮發麻。
國家財政已經崩盤,真要這麼做,恐怕國內立刻就得造反。
可不救援遠東,皮毛稅就要大幅度萎縮,依舊是對國家財政的重大打擊。
尤其是第聶伯河下游的亂局讓阿列克謝一世眼熱不已,錯過了這個機會,可就再無希望了。
思來想去,阿列克謝一世到底沒有被憤怒衝昏頭腦。
過於遙遠的距離,是最好的冷水,足以讓人冷靜。
“先生們,我建議向契丹派出使團,申明我們的主張,暫時穩住東線。只要我們解決了第聶伯河的問題,現在的一丁點麻煩很快就能解決。”
眾位大臣細細思量,發覺也只能如此。
俄國的戰略環境其實很不好。
雖然三十年戰爭結束了,但是和瑞典的敵對依舊持續,因此北方必須維繫龐大的軍隊。
而第聶伯河流域近在眼前,是最好的產糧地。掌握了這裡,就能解決糧食危機。
相比起來,遠東提供的皮毛稅固然十分豐厚,但到底過於遙遠。
要想妥善解決,先近後遠就是唯一的辦法。
說到底,俄國高層對於帝國的決心缺乏必要的瞭解。
他們只以為是哥薩克開拓者摸到了帝國的邊界,因此才引起了帝國的反擊。
都說契丹人更善於種地,不善於開拓,也許表達一番善意,就能穩住局勢。
經過一番商議,俄國派遣外交衙門第二大臣古德諾夫為代表前往遠東,負責與帝國交涉一事。
古德諾夫出發的時候信心滿滿。
他並不知道,當他到達遠東的時候,將會面對怎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