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4章 全都在父慈子孝(第1/2頁)
章節報錯
文人經常用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的警醒。
那就是:國雖大,好戰必亡。
這句話當然是無比有道理的。
歷代王朝,多少興盛一時最終都因為窮兵黷武而灰飛煙滅。
而即使是最紙上談兵的文人,同樣也知道一個最淺顯的軍事原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從邏輯學上來講,兩個道理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絡。
因為任何戰爭對於資源的消耗,都是驚人的。
一邊消耗,一邊破壞,再強盛的國家都挺不住。
這也是歷代中原王朝都難以無限擴張的原因。
可是本著如上原則,遊牧民族的做法又頗為令人費解。
那些遊牧民族好似不受“國雖大、好戰必亡”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影響。
只要想打仗,拿上武器、騎上戰馬出發就行。
有些人可能說了,那是因為遊牧民族有馬,所以行動快速,不受影響。
可是當漢民族王朝擁有強大的騎兵後,似乎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人們會發現,騎兵的消耗足足是步兵的三倍以上。
要想伺候好戰馬,不但要準備精緻的草料,還要有營養豐富的豆子和雞蛋。
戰馬也要吃一點鹽,不然沒有力氣。
那麼問題來了。
遊牧民族去哪裡弄豆子和雞蛋?
難道他們的戰馬就不需要這些營養補充嗎?
那為何蒙古人能夠拓地萬里,一直打到歐洲?
而最強盛的唐王朝,也僅僅只觸控到中亞的邊緣。
身為軍事家,左夢庚對此自然有著詳實的研究。
他的觀點是,遊牧民族之所以能夠實現無盡的擴張,究其根本就在於“以戰養戰”四個字。
走到哪兒,搶到哪兒,然後再用搶到的物資作為下一次作戰的資源。
而漢民族不同。
漢民族的開拓是伴隨著耕耘和經營的。
打下來的土地都要當成自家的東西,小心翼翼、倍加呵護地管理,土地上的一切都會當成自家的財富。
就如同漢民族骨子裡的勤儉一般。
但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沒辦法持續對外擴張的。
因此在命令國防軍不斷進軍的時候,左夢庚早已定下了基調。
允許國防軍在作戰的時候,為了達成目的進行一定的以戰養戰。
在這個時代,這麼做並沒有什麼不妥。
越是偏遠落後的地區,統治階級對於生產資料的壟斷情況就越嚴重。
比如說,在帝國,上層階級或許佔到了全部生產資料的百分之五十多。但是在草原、高原和西域,這個比例就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也就是說,在這些地方看到了任何財富,不出意外,都是屬於貴族的。
貧民和奴隸一無所有。
這就給國防軍的以戰養戰提供了條件。
畢竟帝國不允許軍隊屠殺和劫掠平民百姓,而這些地方的上層又是帝國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