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戰略叢集、南海艦隊、陸戰三師攻略南亞的時候,第十師並沒有什麼任務。

他們奉命駐紮在朵甘都司,一直在為進軍高原做準備。

有左夢庚的監督,讓國防軍對高原充滿了敬畏,做再充分的準備都不過分。

事實上第十師在朵甘都司駐紮的這段時間,已經感受到了高原的厲害。

這裡的敵人不算什麼,這裡的地形也不算什麼,唯獨可怕的高原反應無處不在。

即便沒有作戰,第十師都出現了大量的病患。

好在長時間的駐紮以及醫療人員的研究之下,已經搞清楚了高原反應的原理以及應對辦法。

到如今,將士們已經適應了這裡。

實際上,除了作戰之外,第十師還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比如,修路,修橋。

要想進軍高原,後勤補給是重中之重。而艱難的道路,是決定第十師能夠打多遠的關鍵。

好在他們艱苦的工作卓有成效。

如今道路和橋樑已經被第十師修築到了折曲(金沙江)附近的德格,目前正在折曲上架橋。一旦完成,就可以奔襲昌都。

昌都則是高原的東大門。

一旦攻下了這裡,高原便會敞開大門,再也無力阻止國防軍的進攻。

高原上的勢力顯然也明白這一點,因此在昌都部署了重兵。

倫巴臺吉狂妄地宣稱,昌都險峻的大山和湍急的河流將會成為國防軍的葬身之地。

他卻不知道,另外兩路國防軍已經從雅魯藏布江峽谷和尼泊爾方向進行滲透了。

相信這兩路國防軍出現在高原時,準噶爾人的臉色一定十分精彩。

就在中樞都將目光放在西南的時候,東瀛傳來了令人振奮的訊息。

在帝國進行全球運作的時候,東瀛的內戰依舊在如火如荼。

德川幕府和外樣大名之間已經成了不死不休的死仇,根本沒有可能停止,除非有一方徹底滅亡。

為了消滅對方,徹底取得東瀛的掌控權,雙方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本來在力量對比方面,德川幕府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最多的人口,最富饒的土地,最豐富的資源,都是德川幕府力壓群雄的根本。

但外樣大名受到了帝國明裡暗裡很多照顧,有效地彌補了短板。

特別是在水軍方面,薩摩藩冠絕東瀛。

在薩摩水軍的不停襲擾之下,德川幕府的統治區域內完全不得安生,根本無法好好生產,給前線的作戰提供幫助。

隨著戰事的不斷升級,雙方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顧及其他。

為了打贏戰爭,橫徵暴斂成為了雙方的唯一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受苦受難的自然只有普通的東瀛百姓。

九州島上的東瀛百姓一開始還能逃進島原的地盤,受到島原的庇護,重新安定生活。但是後來薩摩等藩加強了邊界的控制,對所有敢潛逃的百姓施加酷刑和嚴懲,也將百姓們的希望徹底斷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