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4章 刀鋒之下誰稱雄?(第1/2頁)
章節報錯
看到滿達爾漢怒而出手,鰲拜卻閃過一抹奸詐的笑容。
他偷偷喊過諾敏和賽弼兩位牛錄章京,脫離了大部隊,向著更高的山上尋路摸去。
透過剛才的較量,鰲拜已經發現國防軍的防守非常有層次,而且足夠堅韌。
真的只從正面進攻,填進去再多的人也未必奏效。
第13團人少是最大的劣勢。
那麼就需要尋找新的道路,出現在第13團照顧不到的地方,完成側翼攻擊,才能攻破防線。
耿家秀和滿達爾漢全都不知道鰲拜這個糙漢居然玩起了計謀。
他們雙方已經狠狠的殺在了一起。
滿達爾漢憤怒欲狂,完全失去了理智。只顧帶著手下計程車兵勐衝勐打,甚至連基本的防護都不管了。
反正清軍手中現有的鎧甲和盾牌,也防不住國防軍的火槍,那還不如加速衝鋒,儘快攪和在一起。
耿家秀這邊壓力倍增,只能拿出全部的力氣投入防守。
山道上槍聲大作、弓箭如雨,雙方拼盡全力,用一切能夠用到的辦法給予對方殺傷。
而在山谷中的正面戰場,顧志奇找上了葉臣。
實在是這位滿清名將的服飾太過於騷包,想認不出來都難。
眼看著葉臣大刀揮舞,導致很多士兵戰死、受傷,顧志奇怒髮衝冠,抽出單刀就迎了上去。
國防軍的單刀和明制的單刀鍛造手法一模一樣,但是在規格上卻略有差池。
明制的單刀其實就是《繡春刀》當中很潤先生、加錢居士使用的那種刀。
因為不像短刀那樣可以一刀一盾攻防有度,只能雙手持一把刀,因此被叫做單刀,又叫長刀。
在冷兵器戰場上,這種樣式的單刀頗具殺傷力,很適合用來噼砍。但是在國防軍中,單刀主要是作為軍官的配刀使用。
如果保持原來規格,就顯得太長了。
縮短了之後的單刀,更加輕便靈活。同時因為採用精鋼鍛造,無論是質量還是鋒利程度都遠超同時代的刀劍,也能應用於戰場。
這裡有一個古今異義的誤區。
很多人都說加錢居士所用的刀是苗刀,但實際上後世所說的苗刀,是在清末民國年間才出現的。
而明代的苗刀,指的是苗族人所用的戰刀。
苗族戰刀更類似於漢劍,刀柄的尾部還會有一個環。
明代的單刀起源於戚繼光剿滅倭寇之戰。
當從倭寇手中繳獲了東瀛太刀之後,發現這種兵器十分好用,於是戚繼光就組織了鐵匠進行彷制。
】
不過這種彷製出來的單刀,除了外形有點類似於東瀛太刀之外,不管是鍛造工藝、還是配飾規格,都和東瀛太刀完全不同。
後來經過明末戰爭,大量的明軍投降滿清,被編為了綠營,這種單刀也成為了綠營標配。
演化到了清朝末年,規格漸漸統一,就成為了人們熟知的苗刀。
葉臣正在奮勇搏殺,突然感覺到一陣危險,不及回頭,先將手中的刀揮的過去。
噹啷一聲巨響,兵器相撞,顧志奇騰騰騰連退三步。
他的單刀遠不如葉臣的大刀沉重,自然擋不住巨大的力量。
可是葉臣也沒有討到好處。
只見自己的大刀刀刃上崩開了很大的一道口子,甚至於蛛網一般的裂紋蔓延開來,令大刀都不堪使用了。
顧志奇揮刀再上。
葉臣不敢再跟他硬碰硬,乾脆仗著大刀的沉重當成鐵棒揮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