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冬天即將來臨,北方的戰事告一段落,只剩下南方還在作戰,國家財政才大大地緩了一口氣。

不過治黃工程已經上馬,未來的冀、晉、秦三省無法計入經濟增長,對於政府而言,財政壓力依舊存在。

現在憑空得了上千萬兩白銀,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左夢庚在巡視的路上,多次和內閣進行磋商,最終決定將這筆鉅款全都應用到北三省的生態恢復上。

如此一來,最起碼十年之內,中樞再不需要往這三個地方投入一分錢。

沒了這個巨大的負擔,對於全國的經濟建設將會有著巨大的利好。

“山西南北走向,汾河貫穿其中,如同人的脊柱。治理好汾河,就能讓這表裡山河重新煥發生機。”

行走在山西的大地上,看著山地之間光禿禿的黃土、亂石,左夢庚只覺得觸目驚心。

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人煙稠密之地。

過度繁衍的人口令自然環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人們為了生存,不停從自然當中索取,動植物全都成為了人們生存的資料。

結果就是,群山失色、大地貧瘠,高處下來的流水不停衝颳著地表,把滾滾泥沙帶入汾河,又進一步送入黃河,進一步加劇了黃河泥沙的含量。

偏偏汾河兩岸又是山西精華所在,各大城市基本上都在汾河兩岸。

可以說,山西段要想治理好黃河,首重汾河,但源頭又在東西兩側的太行山脈和呂梁山脈。

“錢,國家已經給你們準備好了。糧食,國家也準備好了。那些戰俘,也會給你們留下充當勞動力。最危險、最艱苦的工作,都可以讓他們去做。你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十年之內,讓這些大山重新變綠、變清,讓各處河流也變的清澈。”

站在汾河岸邊,左夢庚對山西上下的官員們下達了指標。

前來山西做官的時候,這些人已經知道了未來的任務。不過真的實地看過之後,他們還是感覺到了工作的難度。

“陛下,我們需要技術支援。植樹造林要根據環境來搞,可我們不是林業和環境專家,不知道什麼地方該種什麼樹。”

沂州市長王士祿雖然年輕,但是勇於任事,說出了許多官員擔心的問題。

讓他們植樹造林沒有問題,但該怎麼做,他們全都不懂啊!

左夢庚笑道:“令祖就是林木專家,你怎不去請教一二?”

王士祿是王士禎的哥哥,同樣是新城王氏的年輕俊傑,他的祖父王象晉在農林方面的造詣登峰造極。

王士祿臉色古怪。

“家祖研究的都是果木,和綠化植被頗有不同。”

左夢庚卻不這麼看。

“在環境惡劣的地方,固然需要抗旱耐活的樹木。但是在這汾河兩岸的平原地帶,除了必要的耕地之外,完全可以將植樹造林和果林經濟結合起來。雖然說國家承擔了你們的財政,但你們也同樣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謀求發展嘛。”

一席話立刻讓官員們茅塞頓開,赫然發現之前鑽了牛角尖。

事實證明,建國初期,官員們的主觀能動性還是非常強烈的。現在給了他們表演的空間,他們立刻拿出了喜人的成果。

壽陽縣長就想到在兩山相夾、雨水衝擊最狠的地方修建逐級梯田。

如此一來,被山洪衝下來的泥沙不會就此流失,而是堆積在這些梯田裡。

平日裡,農民們可以在梯田裡種些莊稼,算是增添部分收入。即便被山洪所毀,損失也不大,不需要心疼。

但是透過這樣的方法,卻可以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

就連左夢庚都大吃一驚,沒想到居然有人想到了後世普遍採用的治理辦法。

他不但對壽陽縣長大加褒揚,還立刻下令,將這個辦法向山地多的地區進行推廣。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