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國防軍作戰,清軍最大的感受就是……

火炮實在太多了。

清軍弄到的紅衣大炮不過五十餘門,全都寶貝的不得了。非關鍵戰役,絕不輕易出動。

而每一動,無不建立奇功。

多少堅城要塞,都是被紅衣大炮攻克的。

可是跟紅衣大炮比起來,國防軍的火炮更多,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也打的更準。

清軍帶著無比悲壯的心情踏上戰場,可是卻在火炮的轟擊之下風雨飄搖。

人的意志力固然能夠改天換地,但是在科技的神威之下,當真是過於渺小。

尤其是他們的敵人意志力同樣強大。

清軍的陣型越來越鬆散,不少人都兩股戰戰,已經處在了崩潰邊緣。

畢竟對面的敵人無邊無際,而本方這邊身邊的人越來越少。

距離越近,國防軍的壓迫感就越強烈。

其實對付國防軍火炮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陣型儘量疏散,這樣才能最大化的減少傷亡。

之前的數次戰鬥中,清軍都是這麼做的。

可試了幾次,結果發現後果更加慘烈。

因為一旦把陣型疏散,清軍手中沒有足夠的火槍,更加不是國防軍的對手。

你不能指望手持刀劍的冷兵器士兵去跟火槍兵搏命吧?

說穿了,還是科技碾壓。

這樣的對決中,清軍其實並不比歐洲殖民者面對的印第安人好上多少。

也就是清軍的文明更加進步一些,組織度更高一些,才沒有向印第安人那麼輕易崩潰。

科爾沁右翼始終沒有出現,令多爾袞心底冰涼一片。

他已經有所感覺,巴達禮或許永遠不會來了。

科爾沁左翼那邊的戰鬥依舊沒有停止,槍炮聲還在不停傳來,但明顯稀疏了許多。

這種狀況,只能有兩個結果。

一個是國防軍被蒙古騎兵殺散了,組織不起反擊。

另一個就是蒙古騎兵完蛋了,國防軍已經在打掃戰場了。

多爾袞沒空去猜測左翼如何了,正面的戰況讓他壓力巨大。

“察罕,索諾木,率領你們的騎兵,貼著步兵方陣切進去。”

聽到多爾袞的命令,察罕和索諾木頭皮發麻。

可滿清的餘威尚存,他們不敢反抗。只能點起科爾沁左翼最後的精華,無奈地投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