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國運之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於作戰方針如何制定,如何應對中樞的催促,洪承疇敢拍著胸脯說:他真的拉扯了。
他三月到了寧遠,還沒有喘口氣,又得到了前方的噩耗。
眼見陷入絕境,錦州東關守將蒙古人吳巴什與濟爾哈朗聯絡,裡應外合,獻城投降。
儘管祖大壽已經察覺到了苗頭,可是應對不及,仍舊被清軍攻佔了外城。
明軍的手中僅僅剩下了錦州內城,隨時都可能被攻破。
洪承疇頭皮發麻,但還是能夠保持鎮定。
他並沒有遵從崇禎和中樞的命令貿然出兵,而是不停的接收各地前來的援軍,籌備後勤物資,抓緊時間對軍隊進行整訓。
崇禎和陳新甲在朝中左等右等,依舊沒有等來洪承疇出兵的訊息。
兩人再也等不起了。
陳新甲乾脆派遣馬紹愉、張若麒為監軍,實地監視洪承疇出戰。
洪承疇被逼到了絕境,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於七月二十六日在寧遠誓師,率領八總兵、十三萬大軍踏上了不歸路。
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這是除了左良玉和賀人龍之外,明軍最後的精華了。
誰都明白,倘若這一仗輸了,對於大明意味著什麼。
可偏偏情況如此兇險,陳新甲派來的馬紹愉、張若麒還異想天開。
馬紹愉也想同其他的監軍一樣威風,而且還有著文人固有的秉性。總是幻想著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
他完全不管實際情況,向洪承疇建議派遣精銳人馬狂飆直進,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以圖出奇制勝。
聽到這不靠譜的建議,洪承疇滿腦門官司。/>如今的戰場上,清軍的斥候密如蛛網。遼西一帶又是狹長地形,哪有出奇制勝的空間?
想要迂迴包抄都做不到。
這一仗,就是毫無花頭的正面硬碰硬。
七月二十八日,整合一團的明軍抵達了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迎頭碰上了清軍。
這個時候濟爾哈朗對於明軍的規模還沒有清晰的認知,以為野戰當中定然能夠輕易取勝。
他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價。
洪承疇想著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對於救援祖大壽一事,吳三桂肯定最為積極。加上吳三桂的兵馬又是最為精銳,是所有總兵力最能打的。
於是他派遣吳三桂為前鋒,希望以銳氣斬獲頭功。
吳三桂果然如他所想,救援祖大壽心切,迎面碰到清軍之後毫無畏懼,率領家將親兵就衝了上去。
清軍頭一次碰到這麼勇勐的明軍,結果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十分慘重,不得不連連後退。
首戰告捷,明軍士氣大振,洪承疇也不免愁容稍解,覺著此戰未嘗沒有機會。
可是第二天回過神來的清軍,就給明軍來了當頭一棒。
洪承疇打算趁著首勝之威,直接衝到錦州城下,和城內的祖大壽取得聯絡。
結果明軍在攻城的時候遭遇了巨***煩。
清軍憑藉著外城的堅固防禦,打的明軍頭破血流。
內城中的祖大壽雖然也同時出兵,希望裡應外合。可是雙方在戰鬥力上的巨大差異,根本無法動搖清軍的陣線。
祖大壽固然打不出來,洪承疇也打不進去。
濟爾哈朗率領的清軍主力又從四周不停騷擾圍攻,鬧得明軍疑神疑鬼,生怕被包了餃子。
正沒奈何處,前方傳來噩耗。
總兵楊國柱在西石門城下中箭身亡。
眼瞅著總兵戰死,明軍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