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七千萬兩的,有說三千萬兩的。

肯定不少。

而且其中多數都出自皇宮,也證明了崇禎的可惡。

李自成的做法,確實是出了一口惡氣,但是也為大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原本對於大明的倒行逆施,地主和士大夫階級也是受夠了的。因此對於大順的到來,他們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是順軍在京師的所作所為傳遍天下,立刻讓地主階級嚇壞了。

他們這才明白,大順無論如何都跟他們不是一路人。

既然大順不給活路,地主階級的抵抗自然也非常堅決。

這也是後來滿清入關,為何能夠迅速風捲殘雲、大順兵敗如山倒的主要原因。

畢竟漢人地主階級和滿清雖然不是同一種族,可大家都同為一個階級,有著共同的利益,自然對大順這個敵人聯合進行絞殺。

李自成現下是不知道後果嚴重性的,或者說,他到臨死的時候可能也不知道。

除了拷問銀兩之外,他還有關心的。

“陛下,制將軍呈奏,他已率軍拿下滄州,還和夏賊小打了一場。夏賊不服王化,自成一國,理應討伐。”

宋獻策把南面的情況彙報上去,極力慫恿李自成出兵。

大順已經取代大明,成為天下正統。可近在遲尺的山東,卻有自成一國的勢力,怎麼能忍?

李巖卻嚇了一跳,趕忙提醒道:“陛下,如今吳三桂的關寧軍還盤踞在山海關,順逆尚不可知。倘若我天軍南下,吳三桂趁虛而入,京師危矣。更且吳三桂的背後,還有滿清東虜。萬一吳三桂投靠東虜,引兵入關,危害更甚。”

此言一出,大順上下全都悚然而驚。

相比起夏國,無疑此時的吳三桂威脅更大。

因為吳三桂的手中控制住山海關,背後還有滿清。特別是從山海關到京師,中間已經無險可守,旦夕而至。

不拿下吳三桂,堵死山海關,大順就始終要面對北線的威脅。

“吳三桂怎麼說?咱也算看得起他,還在猶豫什麼?”

早在進入京師之前,李自成就已經派人去聯絡吳三桂,敦促其投降。

山海關的重要性,在來京師的路上,大順上下就已經討論清楚了。

說起吳三桂的動向,牛金星眉頭緊皺。

“臣已派人和吳三桂交涉數次,可他依舊遊移不定,似乎在待價而沽。”

李自成沒有意識到危險,很痛快地道:“告訴吳三桂,只要歸順,封侯拜相均無不可。咱乃天下之主,給得起他。”

大順上下都覺得這個條件很不錯了,吳三桂應該別無選擇。

他們並不知道,此時此刻的吳三桂,正在陷入絕境。

“夏國怎麼說?可曾答允援助?”

吳三桂並不想投降大順。

尤其是京師中的達官貴人被拷問一事傳來,讓吳三桂對大順更是充滿了警惕。

當然了,這個時候的他還沒有想要投降滿清。

在他看來,最好的歸宿是夏國。

於是他派遣幕僚從海路前往夏國,希望夏國能夠出兵,和他兩面夾擊大順。然後他再待價而沽,怎麼也能在夏國撈到個一官半職。

誰知幕僚回來,滿臉苦澀。

“學生去了夏國,誰也沒見著。那邊……那邊對伯爺渾不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