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喬年本能地覺著這是一封勸降信,有心不看,又很好奇。

最終心裡給自己打氣,覺著不會受到蠱惑,還是開啟了書信。

待看到是傅宗龍所書,汪喬年的心境可想而知。

他和傅宗龍乃是至交好友,深知傅宗龍的為人,絕非貪生怕死、追名逐利之人。

要說大明朝堂到現在還有誰能比他更加意志堅定,捐軀赴國難的話,那一定是傅宗龍。

然而冷冰冰的現實就是,傅宗龍竟然投靠了夏國。

如此堅貞之輩都背離了大明,這讓汪喬年心中滿是寒意。

儘管早就感覺到了大名日薄西山,似乎回天乏術,可真的事到臨頭,又是那麼的令人難以接受。

傅宗龍在書信中說的很明白。

他轉投夏國,只是不想讓神州大地淪落妄人之手,如今放眼天下,能夠拯救萬民的也只有夏國了。

既然還有希望,有用之身便不能輕易拋棄。

大明亡,無所謂。天下未亡,便要繼續為之努力。

傅宗龍很快就接受了夏國的思想,將封建王朝和國家天下做了很好的區分。

“如今楊文嶽已經敗亡,河南之地尚能戰者,十不足一。汪大人自忖可有迴天之術?此去中原,亦不過給大明陪葬罷了。汪大人不妨到夏國去走一走、看一看,倘若依舊覺著這天下沒救了,我等也不好奪人之志。”

汪喬年的心志動搖了。

他早就知道去河南不會有好下場,同時對大明的黑暗也見識到夠多了。

但他有一事不明。

“素聞夏國強橫,亦有重塑天下之志。卻為何困守一隅,任憑戰亂不休,無數百姓哀嚎枉死?”

汪喬年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天下重歸太平。

夏國明明有強大的實力,為何卻眼睜睜地看著烽煙四起,不顧百姓死活呢?

可以說,這個問題弄不清楚,他恐怕是不會投身夏國了。

可這麼大的課題,伍敬先一個司長哪裡知曉國家戰略?

沒奈何處,伍敬先只有拿出自己的見解。

“天下之亂,並非中原一處,而是處處皆然。偏偏各處又渾然為一,紛繁複雜。我夏國要麼不出手,出手則必然畢其功於一役。各中難處,還往汪大人明悉。”

這個答案如何,汪喬年也不知道。

他陷入了沉思。

三萬大軍匯聚西安,人不能飽食,馬不足草料。士氣低沉,兵無戰心。

賀人龍、鄭嘉棟、牛成虎三將左等右等,也沒有等來汪喬年,更沒有等來開拔的命令,全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