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 黨爭之禍(第1/2頁)
章節報錯
貫穿朝鮮王朝中後段歷史,在政治上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黨爭。
歷史上稱之為四色黨爭。
所謂的四色,並非指四種顏色,而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按照對立統一的原則,東與西乃對抗的關係,南與北同樣如此。
和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樣,黨爭的起源必然是學術方面。
東人黨和西人黨最先登上歷史舞臺。
宣祖初期,當時富有名聲的儒士金孝元和仁順王后的弟弟沉義謙關係十分緊張。
傳統計程車大夫都站在了沉義謙這一邊,而新晉計程車大夫則是金孝元的擁躉。
說白了,就是思想領域的新舊之爭。
兩派的矛盾激化,源於銓郎之爭。
所謂的銓郎,是朝鮮王朝中負責文武官員人事行政的重要職位。
這可是關係到官帽子的要害官職,無論是東人還是西人,都想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這和大明萬曆間,東林黨同浙黨、楚黨、齊黨等對手的京察之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金孝元住在漢陽東面的駱山乾川洞,因此支援他這一派被稱為東人。
沉義謙住在漢陽西部的貞洞,因此被稱為西人。
隨後的鬥爭中,西人黨漸漸失勢,而東人黨把持了朝政。
本來因為鄭汝立謀反事件,西人黨曾短暫的翻盤上位。但是後來西人黨的巨頭鄭澈因為冊立世子的問題而倒臺,東人黨再次掌權。
這又和萬曆年間的立儲之爭格為相似。
如果說把明朝末年中原發生的黨爭事件挪到朝鮮來,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無差別。
朝鮮什麼都學大明,就連不好的方面也都學了個徹底。
短暫的失去權柄,讓東人黨後怕不已。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在對付政敵方面開始採取激烈的手段。
但是在東人黨內部,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贊成採取流血的辦法。
於是東人黨就此分裂,形成了北人黨和南人黨。
至此,四色黨爭的雛形就出現了。
主張採取激烈手段對付政敵的,乃是北人黨;而主張採取溫和手段的,則是南人黨。
一開始的南北之爭中,北人處於絕對的劣勢。
這是因為北人沒有一個團結的學術中心。
北人的幾位巨頭,李山海是徐敬德的門人、李之涵的侄兒兼弟子;而鄭仁弘、崔永慶則是曹植的核心弟子。
不像南人,完全以退溪學派為主。
當時的幾個政治派別中,北人處於絕對的劣勢,無論怎麼看都不可能把持朝政。
但是壬辰倭亂的出現,使得朝鮮的政壇發生了鉅變。
主張抗爭到底的北人和留守的光海君結合到了一起,迅速掌握了局勢。
掌握了最高權力,但北人內部卻發生了分裂,分為了大北派和小北派。
大北派藉助光海君唯我獨尊,將小北派盡數驅逐。
然而這還不是終點。
大北派又繼續分裂為了骨北派和肉北派,隨後還誕生了中北派。
即便是失勢的小北派,也分裂為了清北派和濁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