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令司禮監盧維寧督通、津、德軍務,護佑兩翼。”

關鍵時刻,崇禎再次派出了心腹太監。

對於朝中的官員,他已經信不過了。

而這一次的危機中,他更是將帝王的心性展露無遺。

除了盧維寧,他一口氣派出了十三位太監,將兵權牢牢掌控在手中。

大敵當前,他既信不過文官、也信不過武將,只信任自己身邊的太監。

也不管這些人有沒有本事、能不能打仗,反正這就是他的救命稻草。

他讓李國輔守紫荊關、許紀守倒馬關、張元亨守龍門關、崔良用守固關,勇衛營太監孫維武、劉元斌以六千五百人防守馬水沿河。

同時命令高起潛為總監,率領遼東先鋒總兵祖大壽和山海關總兵張時傑援救霸州。

又以司禮監太監張雲漢和韓贊周為副提督,巡守京師。

魏國徵守天壽山,隨即總督宣府,昌平京營御馬太監鄧良甫為分守。

太監鄧希詔監事中、右二協,太監杜勳分守。

可以說,透過宦官,崇禎完成了所有軍隊的掌控。

他只怕朝中官員欺騙他,根本不管這樣做會不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對於如何同清軍作戰,張鳳翼腦袋空空,根本沒有任何對策。

散朝之後,他去找溫體仁相商。

誰知溫體仁根本就不見他,顯然已經將他當成了棄子。

張鳳翼徹底絕望。

他膽戰心驚的出了城,身邊只有一個門人下屬,兵科給事中張第元。

四面八方的軍情不絕送來,京畿附近已經有十多座城池失陷。

張鳳翼茫然四顧,身邊沒有一兵一卒。就算想要下令出兵,都不知道該找誰。

就在這時,盧維寧和梁廷棟分別送來了訊息。

他們打算和張鳳翼形成犄角之勢,共同拱衛京師。

呃……說白了,就是龜縮不出,等清軍搶夠了自行離去。

對於這個辦法,張鳳翼打從心眼裡認同。

他才不想同清軍作戰呢。

可是崇禎就在後面翹首以盼,等著他建功立業,挽回局面呢。

張鳳翼絞盡腦汁,思來想去,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讓張第元編寫了一份奏疏,裡面極盡言辭之美,將他描寫成英勇奮戰的大忠臣。

張第元瞠目結舌。

可是沒辦法,既然選擇了巴結張鳳翼,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

將自己關在小屋中,張第元名思苦想,再結合自己看過的三國志演義,終於寫了一份花團錦簇的奏章。

在他的奏疏中,張鳳翼宛如諸葛亮附身,指揮各路明軍同清軍打的旗鼓相當,不可開交。

為了避免露餡,張第元還在奏疏當中把高起潛、盧維寧、梁廷棟等人全都寫了進去。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

清軍的攻勢並沒有停止。

隨著陷落的城池日漸增多,告急的軍情瘋狂湧入京師,彈劾張鳳翼“畏敵怯戰、縱敵劫掠”的奏章也堆滿了崇禎的桉頭。

這位欺上瞞下的司馬大人,終於無計可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