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股東,當然是當地政府。

陳杰被任命為兩淮鹽業公司總經理,負責日常管理和經營。

這個任命看似平調,實則是高升。

陳杰的地位,已經跟一般的市級官員平起平坐了,而且直接對內閣負責。

穩定了揚州的局勢,左夢庚開始巡遊兩淮各地。

最令他擔心的,依舊是水患。

站在范公堤上,看著四周的地形,左夢庚憂心忡忡。

“裡下河地區再不改造,未來的危害將會更大。”

所謂的裡下河,指的是淮安、揚州、泰州、鹽城等地中間的廣大地區。

江淮之間的運河,被稱為裡運河,也叫裡河。

這段運河和范公堤平行。

而在范公堤的東面還有一條串場河,亦叫下河。

介於裡河與下河之間的廣大區域,就被稱為裡下河。

裡下河是著名的窪地。

它的南面是通揚運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邊是大明王朝生命線的運河和高聳的運河大堤;北面是黃河,比裡下河高五米以上;東面的范公堤和串場河,同樣也比裡下河高了許多。

這樣一來,一旦淮河發生水災,這裡就是天然的洩洪區。

當地百姓上百年來飽受水災之苦,窮困潦倒,生不如死。

這麼大的一片區域,就因為水災的危害而無法開發,任誰看了都會無比惋惜。造成的財產損失,也令人無法接受。

左夢庚看向薛鳳祚。

“可有解決方桉?”

薛鳳祚沒有令他失望。

“有。”

歷來當兩淮地區發生水災時,解決的辦法有兩個。

一個就是透過裡下河地區的水網,將洪水導向長江。

還有一個就是開啟范公堤上的水閘,將水排入鹽場,宣洩入海。

前一種辦法收效甚微,後一種辦法因為鹽業官員、鹽商的反對形同虛設,這才造成了兩淮的水患成為了難題。

薛鳳祚拿出來的辦法就是集中人力,在鹽場內部人工開挖一條寬大的洩洪通道,直達大海。

當水災再起時,開啟范公堤上的閘口,令洪水透過洩洪水道流入大海。這樣一來,裡下河地區的水患當能降低到最小。

只是這麼做,必然會對鹽場造成分割,導致許多鹽池要被廢棄。

這個方桉在明朝的手中想都別想,根本不可能做到。

但是在山東手裡,卻沒有任何阻礙。

因為原本掌控兩淮鹽場的傳統勢力已經被橫掃一空,山東剛剛接手,還沒有形成既定的利益集團。

無人利益受損,自然也就無人反對。

“唯一麻煩的,就是人力。想要挖出這樣的洩洪水道,沒有上萬勞力是不可能趕在雨季之前完成的。”

薛鳳祚覺得為難的事情,在左夢庚這裡就簡單多了。

“這一次攻略兩淮,俘虜和罪犯很多。我把人都交給你了,驅使他們幹活就行,還節省了工錢呢。”

得知有足夠的人力,薛鳳祚高興不已。

這些強力的勞作之下,這些俘虜和罪犯會死多少人,他才不會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