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地理、還是資源角度出發,鳳陽都是一座不該有的城市。

這完全就是朱元璋任性的產物。

開國時期的幾任皇帝還算關照有加,所以鳳陽十分繁榮,是天下有名的大城。

可是到了後來,朱元璋的子孫失去了耐心,對鳳陽不聞不問起來。

結果這座人為堆積起來的城市迅速垮塌,淪為了窮鄉僻壤。

身為中都,鳳陽窮到什麼程度呢?

佔領這裡之後,新軍自行做了統計,結果整個鳳陽僅僅只有一萬出頭的人口。

衰敗可見一斑。

因此在決定將鳳陽還給朝廷的時候,左夢庚想到了一個主意。

那就是將鳳陽的人口帶走。

這些百姓留在此處沒有什麼希望,肯定會被餓死、窮死,或者被連綿不絕的盜寇殺死。

而山東各處產業又極度缺乏勞力,各個部門的主官為了勞動力都要瘋了。

隨著新軍的宣傳,加上老百姓切身實際的感受,該如何選擇也就不意外了。

隨後的幾天中,鳳陽的百姓在新軍的組織下,收拾單薄的家當一路東去。

這些人有一部分被送去了山東,有一部分被送去了松江府,還有一些青壯則報名參加了新軍。

這也是左夢庚想到的舉措之一。

兩淮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可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飽受飢餓的摧殘。

要想治理兩淮,首先就要治理黃河。

可治理黃河不說是一個天大的工程,前提還要治理運河和鹽業。

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遠遠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理順的。

但百姓們的溫飽問題迫在眉睫,是不能等的。

綜合考量之下,左夢庚想到了一個辦法。

那就是徵兵。

類似的辦法,北宋曾經用過。結果弄出了數量龐大又毫無用處,還成為了沉重負擔的廂軍。

山東卻沒有這個顧慮。

在佔領兩淮之後,本來兵力就有所欠缺。即便不從兩淮徵兵,也要從其他的地方建立新的軍隊。

二者合一,一舉多得。

飽受窮苦折磨的兩淮百姓聽到新軍的優厚待遇,報名非常踴躍。

最終優中選優,又反覆核查,徵召了四萬三千名新兵。

這些新兵將會一邊訓練、一邊充當地方守備力量,也就是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