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華兼任民政部。

陳芷兼任商業部。

左享掌管財政部。

蔣巍掌管工業部。

薛鳳祚掌管水利部。

徐若琳掌管教育部。

王韻掌管稅務部。

廖中堅掌管外交部。

周遊兼任國防部。

鄧玉函掌管衛生部。

林輝越掌管交通部。

中樞可謂是人才濟濟、幹才如雲,而且老中青結合的非常好,遠比大名朝廷要有活力的多。

這些人,有的是前朝舊臣、官場失意者;

有的人是落魄書生、險死還生;

有的人是大家閨秀、隨風浮萍;

有的人是平民百姓、衣食無著。

可是在這裡,在大勢影響之下,他們全都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從來不敢想象的價值。

看著這些人走向權力中樞,在場所有的見證人都為之共鳴。

各種不同出身都能夠在山東找到自身價值,必然會激發更多的人砥礪奮鬥。

行政機構的確立是十分重要而複雜的。

除了中樞,還有地方。

在立法會上,對原有的山東行政劃分進行了明確的調整。

濟南的張宗衡、登州的張繼孟、青島的傅豫孫、青州的公端、東昌的瞿式耜、兗州的黃道周、徐州的夏允彝。

再加上安山湖工業區的左懋第、膠東工業區的曹文衡。

這些人就是第一屆的地方大員,同時也是內閣成員員。

統帥任命之餘,也有一次一票否決權。但相信沒有哪個官員希望,這件事落在自己的頭上。

因為那將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徹底結束。

以上種種,構成了山東的初步政治體制。

相比起大明來,進步不是一星半點,而是跨越式的。

尤其是官員們不再是俯首帖耳的附庸,真正的擁有了獨立行政的權利。

這一點的改變,將極大迸發所有官員們的積極性,從而轉化為山東發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