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飛速的撿起盤子裡的鉛塊,放在另一頭的傳送帶上。

這條傳送帶上全是一個個長條形的鐵塊,每一個鐵塊上有五個和鉛塊直徑一樣的凹槽。

工人們要做的就是將鉛塊放置在凹槽內。

待鐵塊兒被移送到前方的固定位置後,上頭同樣有五個前端成尖弧線型的鐵柱飛速落下,砸在了鉛塊上。

經過了這一道工序,鉛塊就從圓柱體變成了內部凹陷、前端圓弧的彈頭形狀。

生產線上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將初步成型的彈頭並排安放在朝上的鐵柱上。

傳送帶再往前,是一個如同河流入海口一樣向內漸漸收緊、上下各三層、分內外佈置的極薄的鋼板。

三層鋼板疊加在一起,每層中間的空隙,甚至連一分米都不到。

因此三層鋼板的總厚度,大約也就在零點五厘米左右。

內外兩側的鋼板,距離略小於彈頭的直徑,而且鋼比鉛要硬。因此當彈頭被推入進去後,內外鋼板共同作用下,就在彈頭的底部刻畫出了三道凹槽。

最讓人新奇的是,彈頭進入這臺機器時,還會在圓柱上不停自轉。

這樣一來,隨著傳送帶的不停前進,彈頭的凹槽部位就會被鋼板全部切割,最終形成完整的一週。

左夢庚蹲下來才看到,原來這臺機器的下面每一個圓柱體上,都有一個小小的齒輪。

這些齒輪又跟傳送帶的軸承連線在一起。

當軸承轉動、推動傳送帶前進時,這些齒輪也會帶動著每一個圓柱體自行旋轉,也就使得彈頭被刻畫上了凹槽。

經過了這些工序,一枚米涅彈頭算是初步成型。

接下來的打磨、校準等工序,卻不得不依靠人力了。

饒是如此,如今的彈頭生產效率也比原來快了十倍不止。

至於運送到旅順的那些鐵製彈殼,也是在這家工廠生產的。

燒紅的鐵水從爐子裡出來後,在傳送帶上經過輥子的碾壓,就變成了薄薄的鐵片。

隨後的切割、卷制、塑形,和彈頭的生產都有相似之處。

至於這種鐵製彈殼前面的收束,用的也是擠壓法,一次就能成型。

最後再由工人手動將彈頭和彈殼連線在一起。安放到彈藥箱裡,送到前線就可以供士兵們使用了。

“經過這種改造,如今我們的工廠每天可以生產十萬枚子彈。這還是我們的機器不足,待日後我們的生產線擴大,產量還會翻上一番的。”

行走在工廠內,耳邊聽著機器的轟鳴聲。

看著無數的工人來回奔走,那種工業的浪潮創造新事物的成就感讓左夢庚心曠神怡。

“我們的力量又變得更加強大,這樣我們改造這個世界的希望也就更大了。而這一切不單單是前線的將士們打的好,也有你們這些在後方生產的人的功勞。我會提議行政委員會,授予你們所有人集體一等功。”

工廠上下聽到左夢庚的讚賞,全都心裡都樂開了花。

這個一等功可不單單只是榮譽,其背後更有著豐厚的獎賞。

山東這邊的工人們總是幹勁十足,這和他們創造的價值能夠換來相應的回報,有著直接的關係。

而要將一個社會從農業化轉變為工業化,就是透過這樣、那樣不同的手段進行激勵,積少成多,漸漸變成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