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夢庚把這些一說,所有人都沉迷了。

特別是關於藥筒固定的設計,更是令大家驚為天人。

“倘若此法不致洩氣的話,炮子只怕能打的更遠。”

畢懋康來回比劃著圖紙,若有所思。

左夢庚指著炮彈道:“晚輩將彈頭和藥筒結合在一起,就是避免了洩氣。這樣一來,火藥爆炸的能量全在這藥筒內。只要藥筒被固定死,無法晃動,那麼所有的推動力都將給到彈頭。”

他又指著炮膛裡的膛線道:“咱們的火槍您已看過,之所以能遠及四百米,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膛線。如今這彈頭形狀和火槍一樣,用藥更多,自然也可以打的更遠。”

他說的這些,畢懋康已經全盤接納了。

老先生竟一刻也等不得。

“那就不要耽擱,立刻開工。”

眾位工匠更是心潮澎湃,想要看看這新式的火炮到底有多厲害。

左夢庚卻很謹慎,做最後的提醒。

“彈頭因為是鐵殼,比較脆弱。你們要多次試驗,看看彈頭會不會在炮膛內撞碎,找出最佳方案來。”

為了讓黑火藥爆炸能使彈頭變成碎片,擁有殺傷效果,只能採用熟鐵製殼。

這就和後世的手雷差不多。

可左夢庚擔心的是,炮彈發射時強大的動能導致彈殼在炮管裡就出現碎裂,那樂子可就大了。

這還需要工匠們試驗。

實在不行,寧可改回實心炮彈。

“還有就是彈頭的導火索燃燒速度問題,快了不行,沒打到預定地點就引爆了火藥;慢了也不行,炮彈都落地了還不炸,傷不到人。這需要你們在火炮製出來後,多次觀測炮彈射程和速度,有了嚴密的資料後再來調整導火索的燃燒速度。”

明代的導火索其實已經可以控制燃燒速度了。

比如火繩槍的火繩,其實就是導火索,以極慢的燃燒速度能使用很久。

左夢庚需要的是,彈頭用的導火索能夠和炮彈的飛行速度相匹配,這樣才能有效殺敵。

而新式火炮的炮彈飛行速度和射程,只能在火炮弄出來後,一次接著一次實驗,得到資料後再來改進導火索。

一種新式武器的誕生,必然要經過非常嚴格的論證和實驗,才能得到應用。

不過左夢庚提出的這些改進,讓大家大開眼界。

最主要的是,以現有的技術水準來改進一點都不難。

而一旦新式火炮真的製作出來,那帶來的影響力可是無與倫比的。

別的不說,光是能夠爆炸的彈頭,其威力就不是當今時代的實心炮彈可比的。

畢懋康決定了,他要親自主持新式火炮的研發。

想了想,他問道:“此炮乃新鮮之物,可有名號?”

給火炮命名?

左夢庚略一沉思,便道:“既是我左營所用,那就叫左營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