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心有靈犀(第2/3頁)
章節報錯
一如西北的農民起義。
“百姓安康,國家安定,皆為利也,亦為大利。大利既大義,君子當明之而求之,方不負所學也。”
運用左夢庚教授的辯證分析法,劉宗周將古人嚴格區分對立的義與利結合到了一起,偏偏理論上又無懈可擊。
無數儒家子弟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天下,以何為準?
當然是物阜民豐、天下太平了。
為何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始終為人所津津樂道?
不就是此般情景嘛。
“民富則國強,國強則安寧。誰能以所學助力民眾富強,則必為千古聖人。諸君,還望摒棄空談闊論,腳踏實地,不求聞達於天下,哪怕繁榮一方之水土,也是我輩士人治天下之責。”
劉宗周終於把大坑挖好了。
他號召廣大士人、官紳、百姓把儒學和日常的生產生活聯絡起來,用儒學來促進生產。
問題是儒學這玩意兒能做到嗎?
必然是做不到的。
而一旦有人這麼做了,又發現做不到,那麼肯定會反過頭來質疑儒學,從而進行思考。
既然儒學改進不了生產工具,既然儒學提升不了生產效率,那麼也就意味著儒學並不實用。
以此推斷,儒學便不算實學,又與往聖先賢“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倡導相違。
時下諸人,沒有一個察覺到劉宗周的陰險,相反全都對他的理論信服不已。
讀書做官的畢竟是少數人,絕大多數僅僅用來明事理罷了。
可明事理帶不來財富,解決不了生活困苦的問題。
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學到的聖賢之道又沒有多少可以用上,人們必然會自行去選擇新的方向。
松江府眾人滿意而去,不出意外,短短几日後,劉宗周的講學內容必然會傳遍江南諸府。
唯獨方岳貢腳步蹣跚,心緒紊亂,本能地感覺到了危機。
他對劉宗周瞭解甚深,求學時沒少拜讀過劉宗周的著作。
可今日劉宗周的言論,已經和過去迥然有別。
方岳貢一時片刻不明白劉宗周的言論有何危險,但是鼓動百姓追求財富,與傳統儒家的安民、無為之道必然是相沖突的。
一直回到府衙,方岳貢都沒能從衝擊中走出來。
想了想,他仔細地寫了一封書信,然後命管家進來。
“速將此信送去京師,交予薛賓廷(薛國觀)公。”
管家領命去了,方岳貢才稍微安心。
如今只能寄希望於京師裡的大佬們,能夠察覺到危險,將其消滅於危險之中。
否則的話,這繁花似錦的江南,指不定何時便會成為燙人的火爐啊。
一場成功的講學,在江南百姓的心底埋下了種子。相信只要合適的時機,這些思想就會生根發芽,最終頂破老舊的壁層,迎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