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之前就提到過的事情,大家也很贊同,因此安排起來十分順利。

經過商議,四個鎮分別安排了官員。

左夢庚省事,直接命名為鎮長。

而且每個鎮的官員還不止一個人,是三個。分別是鎮長、副鎮長、財務官。

對於政務,他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每個鎮上的大事決議,必須要三個主官商議後才能決定。

決議方式以投票為準,少數服從多數。而且每次決議的內容,必須形成檔案。

上面要詳細記錄三位主官各自的意見,以及表決結果。

這個做法,其實是他模仿的後來被證明非常有效的民主集中制。

這種制度,避免了個別官員的獨斷專行,同時也避免了因為官員意見不統一而造成的效率低下。

一個決議,甭管對錯,在常務會議上必須形成決議。也不管對錯,必須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執行。

哪怕是錯了,因為有詳細的會議檔案,事後該獎勵的獎勵、該懲罰的懲罰。

總之,絕對不允許像朝廷裡那種互相拆臺、牽連日久的情況發生。

當他拿出這個辦法的事後,李邦華、耿如杞目光裡滿是異彩。

作為老牌官員,他們當然明白這個辦法的好處。

他們身為官員的時候,可沒少深受其苦。要是朝廷裡有這種好的辦法,又何愁國事頹唐至今?

不過他們更加明白,以大明的德行,是絕對不可能貫徹執行這種制度的。

他們更加不知道,這種制度乃是數百年後的政治精華。

隨著四個鎮子上的官員上任,各項民生措施立刻開展。

因為白蓮教的破壞,這些地方的百姓飽受荼毒,基本上都家破人亡了。經過統計,尚存的人口竟十不足一。

左夢庚與李邦華、耿如杞商議後,又徵得瞿式耜、張繼孟的認可,從左莊那邊調集了一萬多人,遷居到了這邊。

與此同時,第二團也在梁山集駐紮,負責本地防衛。

李青山、馬應試、張七三人,分別擔任了其中三個鎮的副鎮長。

作為本地人,他們熟悉本地民情。但他們又沒有做過官員,根本不懂行政。所以跟在有經驗的人身邊,能夠學習到東西。

當然了,過一段時間,他們也是要回臨清,去政務學院深造的。

李青山本來強烈要求加入新軍,去打仗。可是考慮他的年紀,左夢庚還是否決了。

五十多歲的人了,不可能重頭學好新軍的規章和方式了。

任七受了重傷,被送回臨清療養。等傷好後,倒是可以考慮安排到水軍當中。

要籌建水產公司,左夢庚再次廣撒英雄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