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腳踏實地【感謝忙內收割機成為掌門】(第2/3頁)
章節報錯
他老師可是鄒元標。
遙想當年那麼多先賢拋頭顱、灑熱血,就為了匡扶正義、重振朝綱,為何現在卻要苦心孤詣地推翻大明呢?
一番深談後,李邦華看到了左夢庚的《國富論》,也從其他人的嘴裡接受到了階級、財富、生產力、生產關係等概念。
把這些東西套入到東林黨與皇帝、閹黨的關係中後,李邦華豁然開朗。
多年的迷茫一朝雲散,這才發覺原來東林黨步履蹉跎的原因是什麼。
他本就是大儒,學問精深。又仕途多年,履任地方,行政、軍事、司法全都有所涉獵,見識更加廣博。
可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對當今天下有著精深的認知。
以往之所以不夠那麼的準確,是因為思維被儒家思想給桎梏住了,突破不了那層臨界點。
李邦華就好像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樣,武功已經登峰造極,缺的只是對武功至理的總結和歸納。
一旦看到了《九陰真經》,立刻就完成昇華,徹底步入宗師之境。
甭看他是後來者,可在融會貫通後,他對於推翻朱家王朝的心態,其實比現在的這些人還要堅定。
至於為何如此,左夢庚瞭解之後才明白,原來和李邦華的人生經歷有關。
李邦華是江西吉安府人。
江西眾所周知,山多人多,唯獨田少。
這裡的人只靠種田是沒辦法養活自己的,因此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各種商業、手工業的集中地。
景德鎮的陶瓷、樟樹鎮的藥材、河口鎮的紙業、吳城鎮的竹木、義寧州的茶業、贛南的棉紡、寧都的夏布、瑞金的菸草、南康的製糖、進賢的冶鐵……
可以說,在絕大多數明朝百姓被束縛在土地上的時候,江西的商業氣氛非常濃郁。
出身江西的李邦華也並不歧視商業,但並沒有發覺商業和工業的背後,隱藏著改變社會的能量。
而且李邦華自幼家貧,雖然做官之後,家裡漸漸豪富起來,但十分了解民生疾苦,更加清楚百姓需要的是什麼。
一旦這些親身經歷和超越時代的理論相結合,李邦華便覺著,自己昇華了。
“咱們大明的皇帝喲,那真是將整個天下都看成是自己的牧場,把所有的百姓都當成了牛羊,予取予求,卻不肯為了百姓哪怕付出一絲一毫。元年時,因為裁軍導致薊鎮譁變,老夫便曾上書,希望皇帝能夠拿出些錢來,增強國防,整軍經武,如此何愁東虜為患?呵呵,那位皇帝,竟將老夫的奏章束之高閣,充耳不聞。”
徹底放開的李邦華,言辭無比激烈,更是抖摟出了不少秘聞。
和先前投身過來的東林官員不同,李邦華可是實打實的大佬,經歷的層次也遠遠不是這幫後輩能夠比的。
對於他的爆料,黨還醇還有些接受不能。
“晚輩聽聞,陛下宵衣旰食,極為節儉,生怕消耗過度,連衣服破了都不換,怕是真的沒有錢吧?”
不聽這個還好,一聽這個,李邦華就炸了。
“古往今來帝王當中,最會演戲者,非當今莫屬。他要是真的節儉為國,倒是把皇莊交出來啊。兩萬七千餘頃,呵呵,老夫也不知道皇帝的肚量有多大,如此能吃!”
此言一出,眾人無比驚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