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分不清黃臺吉真的撤軍了,還是虛晃一槍,弄什麼陰謀。

於是各路明軍只好龜縮在城裡,等著情況明朗。

後世對己巳之變中,後金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定性為一場軍事冒險和劫掠。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黃臺吉明顯在部署一盤大棋。

如果只是劫掠的話,那麼在他回程時,後金的各部應該跟著一起撤走才對。但很明顯,此時的後金在京畿各地依舊還有著很雄厚的軍力。

阿巴泰、濟爾哈朗、薩哈廉、索尼、寧完我駐守永平,鮑承先守遷安,圖爾格、那木泰守灤州,察喀喇守遵化。

更能體現黃臺吉龐大野心的,是他在臨走之前給部下們的諭旨。

【明帝之人民,天若賜我,則其民即我民也。以我之民,而我加以侵暴,則已服之國,將非我有之。他國人民,亦無復來歸者矣。守城諸貝勒大臣等,宜嚴飭我軍士……】

顯然,黃臺吉將這一次的入侵,當成了和明王朝爭奪民心的較量。

聯想到他攻山海關時,亦曾令各地農夫趁著開春之際耕種,甚至還給農戶送了耕牛,可見其野心勃勃。

更何況這一次入寇以來,各地投降的人非常多。

黃臺吉也不想一走了之,給那些投降的人留下被任意拋棄的印象,增加以後再次入寇時的難度。

從這一點說,黃臺吉不知道比美軍高明到哪裡去了。

他留下的這些人,守衛已經佔領的地方,是絕對守不住的。但是卻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讓那些投降的人產生一種錯覺。

爸爸沒有拋棄我們,爸爸為了我們血戰過,爸爸們只是沒打過而已。

三月十一,敵我態勢發生了根本轉變。

黃臺吉從瀋陽派遣了阿敏、碩託替換了阿巴泰、濟爾哈朗等人,負責指揮京畿作戰。

這個做法,明顯是為了要對付阿敏。

阿敏當然知道,但是無可奈何。

黃臺吉勝利回師,讓各部都賺的盆滿缽滿,聲望已然到了頂峰。

這樣的情況下,他這個四大貝勒之一,已經失去了分庭抗禮的本錢。

如果他敢違命,他本部的鑲藍旗都會背叛他。

明軍這邊,應該也是接到了黃臺吉返還瀋陽的情報,祖大壽開始組織攻勢。

十一日,祖大壽出山海關進撫寧,隨即攻永城。

雖然沒有攻下來,但明顯感覺到後金的兵勢不如以往,也讓明軍各部的膽子大了許多。

三月二十六,阿敏到了遵化後,也知道自己情況危急。不甘心束手就擒的他,決定用實打實的軍功來脫困。

於是在第二天,阿敏就帶著濟爾哈朗、碩託等人縱兵西進,希望打個大勝仗。

結果在牛門、水門兩個口子遭遇了曹文詔所部,隨後馬世龍也到了。

一番大戰,阿敏被趕回了遵化,明軍也逼近到了遵化城下。

左良玉就在曹文詔麾下,這一戰立功不小。

隨後後金攻略豐潤一帶,又被尤世祿打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