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容晚輩將火槍弄好,再承於東郊公面前。”

畢懋康點點頭,讓開來,專心看工匠們忙碌。

不過他察覺到了不一樣的地方。

“火槍?這不是銃嗎?”

左夢庚一邊監督工匠們幹活,一邊道:“晚輩更習慣稱之為槍,火槍。”

畢懋康搖搖頭,並沒有爭辯。

管它叫火銃還是叫火槍呢,好用才行。

工匠們先將做好的槍管尾部裝上螺絲。

是的,你沒看錯,明代是有螺絲的,而且是用來給槍管做密封的。

從這點就能看出來,明代工匠刻膛線的手藝絕對沒問題。

膛線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螺紋的精緻程度相比啊!

裝好螺絲後,槍管和木製槍身組裝到一起。

新槍的固定方式,左夢庚採取的是用鐵片將槍管和槍身箍在一起,再用螺絲從兩側鑽入槍身擰緊。

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就是拆裝快捷,便於維護。

再將擊發裝置放入,固定好,一支火帽槍就新鮮出爐了。

拿著嶄新的火槍,畢懋康目不暇接,更多的地方不懂了。

“為何沒有藥池?”

左夢庚指著槍管上方偏右側的一個小小凸起道:“此槍不需要用火藥點燃,而是從這裡引發槍管內的火藥。”

畢懋康大驚。

“這世間焉有不用點燃之引藥?”

左夢庚拿過火帽槍,道:“咱們去靶場,實際試試,東郊公便明其意了。”

一群人浩浩蕩蕩地來到靶場,要進行第一次試槍。

而試槍的人,只能是左夢庚。

畢竟火帽槍該如何使用,除了他之外,沒人懂得。

火槍、子彈、火帽全都準備好了,全都放置在桌子上,任人參觀。

這種截然不同的火槍,到底好不好用,大家都很期待。

左夢庚站在射擊位上,靜靜地感受著新槍。

此槍全長一米三,重七斤八兩,配通條和刺刀。

刺刀為鋼製,用材比槍管還好。非如此,以刺刀的單薄很難刺穿鎧甲。

口徑為12.83MM,不能再小了。

畢竟發射的是鉛彈,如果太小,子彈就會質量不足,失去精度。

槍管上方配有照門和準星,照門可以立起,為框型。配有表尺,可以應用於遠距離射擊。

該槍的大體構造都是模仿的英國1851式,唯獨槍托部分,左夢庚採用的是二戰時的栓動步槍的槍托。

這樣一來,該槍的人體工程方面更加合理,讓射手使用更加舒適。

從外觀上看,整支槍在陽光下閃著銀光,非常的炫目,稱之為藝術品都不為過。

不過決定一支槍好壞的,永遠都是效能和威力。

接下來的試射,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