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火帽槍面世(第1/3頁)
章節報錯
“啊……原來是你!”
左夢庚手指著張繼孟,頗為無禮。
這也怪不得他。
實在是發現的事實,太令左夢庚震驚了。
腦子裡的記憶,作為軍器史專家,當然對畢懋康和《軍器圖說》深有研究。
可主要的研究內容,自然是畢懋康其人和《軍器圖說》的成就和意義。其餘的細枝末節,或許看過,但肯定印象不深。
此時張繼孟和畢懋康站在一起,一下子令左夢庚想到了忽略的地方。
畢懋康完成《軍器圖說》後,請門人張繼孟作序。
彼張繼孟,就是此張繼孟。
左夢庚怎麼也沒有想到,罩著自己的大佬,居然和軍器大神畢懋康乃是師生關係。
他要弄兵器所、新式火槍,肯定繞不開張繼孟。
張繼孟身為畢懋康的學生,雖然畢生宦海沉浮,但對於火器,自然不是一竅不通。
看到了左夢庚的燧發槍理念,張繼孟大為震撼。
想到老師一直在新式火銃的理念上始終裹足不前,張繼孟就給畢懋康寫了書信,告知燧發槍原理。
書信還在半路上,畢懋康接到朝廷徵召,去了南京擔任通政使。
結果書信先是到了歙縣,又再轉到南京畢懋康手中,著實耽擱了不少時日。
通政使位高權重,本是要害職位。
可惜畢懋康任職的地方,是南京……
南京的各衙門誰不知道,那就是養老的地方。
畢懋康這個通政使上任之後,突出一個無所事事。
不過清閒的職位,倒是成全了畢懋康,讓他有充足的時間來研發火器。
可以說,《軍器圖說》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畢懋康在南京任上完成的。
畢懋康的自生火銃研製,其實已經到了臨門一腳。接到張繼孟的書信,看到其中的圖紙,當真是瞬間通透,再無滯礙。
他興致勃勃地召集了工匠,試製了一支燧發槍出來。效果非常好,六十息內竟可發射三次,效率遠高於火繩槍。
憂國憂民的畢懋康趕緊給朝廷寫了奏疏,言明燧發槍之利。希望能夠儘快裝備諸軍,對抗東虜。
孰料奏疏一去月餘,什麼風浪都沒有。
這個結果,令畢懋康大失所望。
再三去信詢問,依舊石沉大海。
看看自己通政使之職的無聊,再加上研發火器也不順。
他畢竟是通政使,不是兵部官員,更不是主管火器的,私底下製造火器,想幹嘛?
流言蜚語之下,畢懋康頗為鬱悶。
一想到遠在臨清,有個少年竟然走在了自己的前面,他再也忍耐不得,乾脆遞交了辭呈。
雖然他在朝野頗有聲名,可一個南京通政使,到底無關緊要,所以朝廷的批覆很快。
崇禎倒是假惺惺地命他回去製造諸般火器,以強大明。
可你要是有這心,讓畢懋康去兵部、工部任職啊。非要讓人回家去製造,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諷刺的是,本來的歷史上畢懋康後來確實擔任了兵部右侍郎。
結果如何呢?
旋自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