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秀才遇到兵(第3/3頁)
章節報錯
“什麼?”
徐爾覺竟然直接跳了起來,滿臉驚恐。
每日工錢十文,一個月也不過才三百文,相當於0.3兩白銀。
山東工人的收入,竟只有江南的三分之一。
單此一項,就直接將江南的紡織業爆成渣了。
本來還能以兩地紡織工人的技術差距來找平衡,但一想到左夢庚弄出來的水力驅動,徐爾覺就知道這個差距已經沒有意義了。
換成機械生產,紡織工人的技術已經不重要了。
他乾嚥了一下口水,努力找補。
“江南之地,水利充沛……”
“山東就缺水嗎?”
好吧,最後一點理由都被左夢庚給抹平了。
山東雖然地處北方,但還真的不缺水。哪怕去年大旱,但水力依舊無礙。
山東境內不光有黃河流過,最重要的是運河貫穿南北,而且其他河流也不在少數。
其實比起江南來,山東的水力條件會更好。
江南的水系有點多的過份了。
水網縱橫的一個很大缺點就是將土地分割成為了無數的碎塊,導致利用率不高。
想要興建大廠,甭說人工和地價的問題,你都不容易找到一塊足夠容納的土地出來。
而山東這邊的水系就很合理了。
多,又不是很多。
有的是便宜的土地,想將工廠建的多大就能建多大。
最後,左夢庚又從兩個方面徹底打掉了徐爾覺的驕傲。
“如今北地天災連綿,流民無數。飢寒交迫之下,想用勞動換取錢糧之人,不知凡幾。”
英國用羊吃人的辦法,驅使農民離開土地,轉化為產業工人。
左夢庚始終覺著,這場貫穿明末的自然災害,其實也是一個天賜良機。
反正農民們已經被迫離開土地了,為何不能吸納到工業生產上來呢?
他們對於工和酬之間的要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就解決了工業生產中最大的勞動成本問題。
左夢庚說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更加現實了。
“江南之地,多雨潮溼,其實並不利於棉花生長,產量始終不高。而且棉種品質不足,更是限制了產能。只有北地廣袤的土地和合適的氣候,才是種植棉花的好地方。”
此時大明各地種植的棉花,屬於亞洲棉棉種,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之後,就被陸地棉代替了。
陸地棉是世界上種植最廣的棉種,佔全球棉產量的90%。
以現有的條件,這種棉種是沒辦法在江南種植的。
但山東可以,一旦投入生產,憑藉著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更加低廉的成本,摧垮大明現有的紡織業根本不在話下。
徐爾覺默然呆坐,腦海裡已經想象到海量的低價棉布出現在市場上,江南的棉紡工坊一家接著一家倒閉的恐怖景象了。
徐家,到底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