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擁有可能性的時代(第2/3頁)
章節報錯
左夢庚也是好笑不已,沒想到王世貞的詩詞居然被徐若琳瞧不起。
有一說一,明代好的詩人還真的不多。
看到左夢庚,徐若琳竟頗為急切,起身湊過來,把書稿往他眼前湊。
“這是你寫的?”
左夢庚打眼一瞧,正是自己昨夜寫的《國富論》。
“遊戲之作,貽笑大方。”
徐若琳的眼睛很大,睜圓了的時候好似飽滿的杏仁。偏偏眼神又十分澄淨,彷彿直透心靈。
“呵,你這也太謙虛了吧。你知不知道,這些東西倘若被江南的那些商賈看到,絕對會奉為圭臬。”
這個說法令左夢庚頗為意外。
“真的?”
昨夜在對這個時代進行思考的時候,心神激盪,不自覺地寫了一部分的《國富論》出來。但這個時代的人能否理解其中的內容,左夢庚並沒有太多的信心。
任何學術的東西,必然要有文化的人才能理解。
可明代的這些讀書人,長久以來一直執拗於天理、人慾,醉心於心、理之爭。
在務虛的道路上狂飆直進,真不知道這種極端務實的理論,這個時代的文化人能接受嗎?
徐若琳的話,卻超出了他的預想。
“江南繁華,多靠商賈之事。那裡遍地作坊,便是讀書人也多有從業的。可惜從未有人像你這般,將勞作、生產之事,說的如此透徹。”
《國富論》一開始講的就是生產力、勞動分工、勞動技術的問題。
這些問題如果給研究四書五經的讀書人去看,保證不知所云。
可明末時期,尤其是在江南等地,工商業已經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眾多的商人、手工業者們在積累了初步的財富後,也培養出了懂得商賈、製造之道的知識分子。
或許這些人在從業的過程中,並沒有形成類似的專業理論。
可工業生產的道理是殊途同歸的,只要將商業經營到一定的程度,從業者必然會到達一個認知的臨界點。
這就好比《射鵰英雄傳》裡的五絕一樣。
他們或許沒有讀過《九陰真經》,可是在成為絕頂高手後,對於武學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悟。
這時再看到天下武學總綱的《九陰真經》,立刻就會產生“啊,原來是這麼回事”“哦,原來是這個道理”的想法。
至於《九陰真經》對五絕的修為有多大的提升……
看過書的都知道,其實並沒有。
《九陰真經》對五絕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他們對武學的理解更加系統和專業罷了。
不過徐若琳能夠看懂《國富論》,還能認識到其中的價值,是出乎左夢庚意料的。
“你怎麼會懂得商賈之術?”
徐若琳偏著頭,很是驕傲。
“很意外嗎?我家裡在松江府、蘇州城都有不少生意的,家裡作坊產出的布匹,更是冠絕江南。如今家裡的生意都是二哥在打理,我和他最好,有些賬目、計算的問題,二哥還要求助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