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章,九寨的美好跟新的大殺器(第1/2頁)
章節報錯
放眼整個根據地,九寨的百姓們的小日子是過得最好的地方。嗯,沒有之一,就是最好的。
農業上,胡長義從系統搞到的紅薯跟土豆的良種產量很高。所以百姓們在保留了少量的小麥跟玉米等純糧作物之餘,就把大量的耕地用來種植紅薯跟土豆,而且產量很客觀。
按照張部長的估算,以九寨為中心,包括周圍幾個城鎮的耕地,這一季糧食收穫,養活九支隊以及幾個主力團是沒有問題的。就這,還不包括百姓們自己留下的口糧跟用來釀酒的糧食。
釀酒?當然是地瓜燒了,還有啥說的?地瓜的產量多高啊,多餘的地瓜可以製作地瓜澱粉,澱粉可以製作硝酸澱粉炸藥,也能製作粉條,還能造地瓜燒拿去跟毛熊換東西。
至於說同樣是高澱粉的土豆?除了味道不同,用途跟地瓜沒多大區別吧?頂多把粉條叫做土豆粉……
除了這些,就是山上新開出了不少的耕地,這些耕地在孫郎中的指揮下,種植了大量的中草藥。這些中草藥,可以用作傷員止血的傷藥,也能救治各種各樣的疾病,是醫療的保障。
除此之外,就是春季裡嫁接的那些棗樹、核桃樹等果樹。這些果樹利用砧木原生的地理環境,充分利用砧木紮根山野的根系以及多年來續集的營養,以供應嫁接上的新枝。
於是,原本長滿了野酸棗、核桃楸、毛桃、黑棗等野生樹種的山坡,就變成了長滿了棗樹、薄皮核桃、杏子、柿子樹的花果山。現在正值大棗成熟的時節,因為才嫁接了一兩年,所以在滿山的棗樹中,只有寥寥的幾枚紅棗掩映在翠綠的綠葉中,引來了孩子們那飢渴的眼神……嗯,那邊的柿子樹上還有柿子?不過還是青的……
儘管今年風調雨順,可是駐紮在九寨周圍的各個主力團的同志們,依舊在當地幫著百姓們修建了一些農田的水利設施。比如南委泉河,就被充分利用,修出了幾條灌溉渠用作灌溉。
糧食的產量多了,養殖業也就跟上來了。百姓們是勤勞的,尤其是面對土地的時候,百姓們會拿出最大的敬意跟心力去付出,以求得一年的收穫。現在,土地給予的回饋豐富,所以畜牧飼養也就跟上來了。
比如一些不適合種植中草藥,但是種植糧食有不合適的地方,胡長義又讓人“找(自己系統出品)”來了許多牧草種植。這種牧草百姓們沒有見過,只有胡長義知道這東西叫做皇竹草,是一種生長期可達到25年的禾本科牧草,營養極其豐富,最適合畜牧業發展。
有了這些小面積的牧草,再加上大人孩子們從山裡面割來的各種青草,百姓們家養的豬牛羊驢馬騾子等等禽畜就長得格外的好。當然,長得最好的還是九支隊的養豬場場,畢竟有飼養的蚯蚓給豬豬們增加蛋白質攝入。
而且,九支隊因為胡長義的管理,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軍墾農田,都是戰士們訓練之餘開闢出來的。這些農田種植的最多的就是皇竹草,目的就是養殖九支隊眾多的黃牛馱馬驢子等大牲畜,養豬場也有提供。
別懷疑皇竹草的產量,它的畝年產鮮草4~5萬斤,可喂4~6頭牛,20~40頭羊,200~400只兔子。
至於說牧草的來源會不會引起懷疑?胡長義支能假託鬼子們的能力了。比如從繳獲到的鬼子糧食中移花接木換上幾袋子就夠了。當然,皇竹草因為季節氣候的關係,在九寨這邊的產量沒那麼高,但是一畝地能收割十多噸的鮮草還是可以做到的。
總之,在胡長義的“暗中操作”之下,九寨以及附近各個鄉村的畜牧業也偶發展,九寨是最好的。
九寨過的好,不僅僅是農業上,還有其他的方面。比如每天跟著孩子們去田間地頭的那些教員們,會帶著孩子們學習知識,掌握文字,掌握算術,這對百姓們的好處是誰都看得到的。
這不進入下半年後,九寨各村的村長跟民兵隊長們湊在一起這麼一商量,乾脆在村子裡騰出了一些空房子,讓娃娃們有了安全上課的地方。嗯,儘管每天只有半天的時間上課,其餘時間還要幹活,但也夠好了。
農業,教育,醫療都有保障,百姓們還有可以下力氣掙錢的地方。最掙錢的,自然是各個村的手榴彈生產小組。老少爺們們集體幹活翻砂,用生鐵鑄造殼體。大姑娘小媳婦們就集中在一起分毫工序組裝手榴彈。
除了造手榴彈的,還有在肥皂作坊幹活的,軍糧作坊幹活的,被服廠幹活的,打火機廠幹活的,香菸廠幹活的……軍鞋?這個領回了材料在在家裡就能做,張部長會出錢購買的。
總之這一個月下來掙到的工錢,可是讓人羨慕不已。另外還有不少繳獲到的稀罕物,也是他們可以優先購買。比如哪家的娃娃生下來沒奶吃,就可以憑藉著給兵工廠幹活開具的證明,從後勤部買到奶粉。
沒錯,繳獲到的日本奶粉,除了供應傷員們補充營養,也能讓百姓們購買到一罐兩罐的,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當兵的,更是價格便宜的很。這年頭的奶粉可是好東西啊,最起碼吃著放心啊……
所以說,在不知不覺的時候,兵工廠所在的這個九寨,儼然成為了日寇鐵蹄下的一個世外桃源。當然,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是無數的戰士們在用鮮血守護著,百姓們也知道這份安寧來之不易,都在努力著。
百姓們在努力,兵工廠的工人們自然也在努力,而且是加了倍的努力。
比如子彈生產線那邊,除了繳獲(系統購買)的那些生產線,那些自造的生產線也在一條一條的下線。哪怕許許多多多的工序都需要人工干預,佔用了極多的人手,可是能造出子彈來就行啊,還求啥?
子彈生產一直在增加,槍械生產保持了穩定,火炮的生產就成了重點,尤其是重迫的生產。按照張部長的意思,一個旅,怎麼著也得有10到20門的120重迫作為支援火力吧?
而八路軍這邊,隨著軍隊的增加,許多新建的旅級單位也在增多,各種番號的團級單位也是越來越多。
總之,各種紛亂的番號,搞得胡長義都暈頭轉向的,也不知道張部長是怎麼能區分的那麼仔細的……
還有作為團級炮火的82迫,張部長的意思是一個團先來上8門,建立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連至少要有800發炮彈作為作戰彈藥。就這個要求,兵工廠一個月的產能也就供應5個團而已,這還是沒戰鬥的情況下。
所以,在張部長的安排下,底下的各個兵工廠,也紛紛增加了炮彈的生產專案。儘管他們暫時還沒有生產引信的能力,但是能夠生產殼體,能夠生產尾翼,填裝炸藥也就夠了。精密的引信,九寨自己造供的上。
另外根據最新匯總上來的報告顯示,周圍的兵工廠生產的八一式馬步槍已經在各個部隊展現出了身影,許多新組建的團,總能領到那麼百十支新的八一式馬步槍作為初期的基準武器。想要更多?自己繳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