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林新誠而言,買兇者和殺人者都是同罪,也就是說在他看來兩者都是不值得同情的。

所以這次的問題是讓他在買兇者和殺人者二選一?顯然他聚德問題不至於這麼簡單。

林新誠看著這兩本資料,那是明白自己就是看完,思考的時間也並不多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林新誠已經注意到這兩個其實是結案卷宗,換言之這起案子應該是已經結束的案子。

而林新誠翻到行兇者已經被擊斃這一條,而買兇的人也是同罪論處,便是對這情況更加困惑了。

所以這傢伙是想讓我查什麼呢?還是說這起案子另有隱情?

而林新誠留意到死者是和這買兇者有結怨的,再然後是負責殺人的兇手,他是急需一大筆錢給自己的孩子治病,也因為其以往有在國外當僱傭兵的的經驗,也是因此被買兇者看中。

不得不說,這第一起案子在林新誠看來完全沒有問題,從案發經過到結案呈詞都相當的完美,至少文字上而言是讓林某人沒發現什麼破綻。

那麼如果是這樣來看,林新誠就覺得相當奇怪了,畢竟他還不知道這兩個人到底在這起案子裡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而林新誠沒有時間思考,是立馬翻看另一起卷宗,這卷宗的內容卻是另一起事件,那是少有的銀行劫案。當中的劫匪殺了三人,而被擊殺的匪徒是四人,甚至在現場有兩位警察,有一位是因此犧牲了,另一個受了傷,但是活了下來。

而林新誠也是覺得疑惑,同樣的這起案子是完結的沒有什麼毛病……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林新誠也是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因為他總覺得這裡面哪裡不對勁。

但說不上來。

“嗯?莫非……”

林新誠此時激動地去翻另一邊,竟是在另一邊也找到了卷宗…

於是林新誠再開啟新找到的兩個卷宗,發現竟就是剛才的兩個案子……

所以這就有意思了。

如果說剛才他看到的是兩份屬於警察自己寫的報告,那麼這邊的就是換了一種形式了。那是用講故事的形式來講述的。

我們回到第一起滅門案,這裡面的故事裡行兇者卻是兩人,其中一個居然還是警察。但是在上一本卷宗裡是沒有提過這件事,而行兇者和那買兇者也沒說明情況。…

但這件事案發以後,卻是另一個行兇者被這個警察給殺害,而且他也順利逮住了買兇者……

至於第二起劫案,我們也都知道當時被困現場的還有兩個警察,而本來是兩個警察從旁協助他們逃跑,換言之他們是一夥的。

但誰知這幫劫匪太蠢,不夠機靈,反而被那銀行職員抓住機會成功按響了警報。

而事後這兩個警察為了自保,是一起開槍殺死四個匪徒,在最後其中一名警察竟是用匪徒的槍打死了自己的警察同夥……

而這故事的兩位警察都因為案子表現優異而獲得了升遷的機會,從此平步青雲……

林新誠再一看這案發時間,妥妥的都是差不多三十五年前,那可以說就是昭和年間,也就是櫻子的那個時代了……

“這兩個警察可真是壞透了呀。”櫻子是嘟囔一句。

那麼現在林新誠再翻看先前看到的兩個卷宗的名字,算是知道兩個壞警察的名字。

一個是叫佐藤,另一個是叫佐井,那麼林新誠現在也明白大螢幕面前的兩個六十多歲的老者是誰了……

也就是說,這面前的兩位是壞警察,但都各自的從崗位裡光榮退休下來……絕對的敗類,漏網之魚……

林新誠此時一看這時間,雖然他梳理的思路很快,但不得不說堪堪也就剛好十分鐘的時間。

“所以你想讓我怎麼選呢?這兩個人如果真像你裡面描述的,那應該也都是死有餘辜吧。” 林新誠此時是問了聲策劃人。

策劃人也是悠悠道來:“是啊,他們的確是死有餘辜啊,但我可沒說卷宗的事全是真的。而且你也看到了,他們兩個寫的案情描述是多麼的完美,我看了都想給他們好好頒個獎了”

這兩起事件,不是怎麼選的問題。而是原則的問題。兩個人顯然都不是什麼好人,這點林新誠心知肚明的同時也還在思考著當中哪裡不對勁。

這時間不長不短,林新誠也是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想想這件事上到底該如何去尋找。

首先是是佐藤,這個人的手段是極為殘忍的。參與滅門案的同時也不忘殺死自己的同伴,可以說是踩著他的屍體上位。

而佐井也同樣如此,因為銀行劫案的事也是毫不手軟的殺死了自己的警察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