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向雲的打算(第1/2頁)
章節報錯
賈詡出身低微。青年為官。至今已歷經官場沉浮數十載。曾先後追隨董卓、李傕、張濟等人。
賈詡的前半生非常艱辛。一直都是在夾縫求生。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身首異處。
經歷如此之多。賈詡對危機有著難以想象的敏銳。更是深知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
此次長安遭遇三路大軍聯合來襲。以賈詡之能。自是早已察覺李傕等人覆滅在即。
值此之際。賈詡本打算提醒與他關係不錯的張濟。離開長安這是非之地另謀出路。奈何張濟心存顧慮而一拖再拖。導致三路大軍兵臨城下。失去了最好撤離時機。打‘亂’了賈詡的逃生計劃。
賈詡無奈。只得為李傕等人出謀劃策。以拖延三路大軍攻入長安的時日。以便另尋時機。
不過就在此時。一封來自城外的書信使得賈詡暫時放棄了離開的想法。這封書信。正是來自少年時與他有知遇之恩的名仕閻忠。
閻忠的來信不用想賈詡也明白。無非是令其歸順向雲。對此。賈詡頗為猶豫。
以賈詡之能。自然不難看出如今‘亂’世已顯。群雄逐鹿。天下自當能者居之。
而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如賈詡此類智謀之士。自當尋一雄才大略之雄主輔佐。將來方有出頭之日。
擇主一事。不可馬虎。
這點。從董卓的一眾遺將即可看出。董卓名聲太臭。隨著董卓倒臺。董卓麾下將領謀臣頓時被打上董卓餘孽的印記。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其下場更是悽慘。死的死。逃的逃...
有此經歷。賈詡對此慎重不少。為人亦是更加低調。所以。在接到閻忠書信後。更多更快章節請到。賈詡內心頗為牴觸。
其因有二。
首先。向雲雄踞益州。賈詡自是知道。
甚至。賈詡曾經還暗算了向雲一把。更是令他印象深刻。
而賈詡身上。有著明顯的董卓印記。賈詡擔憂。自己歸順向雲後。難保不會遭到向雲的秋後算賬。不予重用或是冷藏。
好吧。即便拋開這些不談。就說向云為了體現自己的大度。或是維護求賢若渴的名聲。不與他計較這些。但也難保其麾下的其餘謀臣不對他心存芥蒂。故意刁難。.第一時間更新 那時。他又當如何自處。
每當念及此處。賈詡皆是無奈苦笑。從‘私’人角度來看。這是其一。
再從大局入手。其二。若要擇主。向雲亦並非賈詡首選。
原因很簡單。在賈詡眼裡。向雲以益州為大本營。這點雖好。益州土地‘肥’沃。且四面環山。易守難攻。確實不錯。
但還有一點。益州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困龍之地。益州通往中原的道路只有兩條。
一是走巴郡入荊州。二是走漢中。無論哪條道皆是險要異常。進來很難。同樣出去也很難。.第一時間更新 只需佈置‘精’兵扼守住兩條要道。便可將向雲困死益州。永遠也別想進軍中原。如此又何談兵臨天下。
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的道理。以益州為大本營就像用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殺人。用得不好就是傷己。所以用劍之人。非劍術高超不可。
所以。要想以益州為大本營。其主必須有常人難及的雄才大略。且要抓住時機。在外界穩定前穩定益州方可成事。
當然。若是向雲意‘欲’成為一守家奴。偏安一隅也許是個選擇。但那樣的主公。也不值得賈詡歸順。
有了這些顧慮。賈詡自然不敢輕易答應閻忠的招降。
還好。從目前局勢來看。向雲明顯已穩定了益州內部。且開始打通道路。兵進長安。加上一些所見所聞。賈詡不難揣測。向雲能力應該不弱。
但僅此還不夠。要想他賈詡真心歸降。向雲不僅要祛除他的顧慮。還要表現出一定的能力。方可讓賈詡心悅誠服。
結合以上種種。賈詡心中一狠。有了考驗向雲的念頭。
於是。透過與史阿的接觸。賈詡傳達了他的意思。要他歸順可以。但必須滿足他的條件。只要向雲能做到。那賈詡不僅願意歸降。還可發誓。從此必全心輔佐。絕無二心。反之。恕難從命。
對此。負責與賈詡接頭的史阿極為不滿。在史阿眼中。主公願意招降於你。便是你偌大的福氣。你不接受便罷。何來如此多的彎彎道道。
然而。對於史阿的不滿與憤怒。賈詡卻是視而不見。完全不予理會。
見此。史阿雖怒。卻知道主公對這賈詡頗為看重。不敢擅自對賈詡不利。只得將賈詡的回覆告訴向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