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岐對漢室尚存忠誠.他在天下諸侯起兵共討董卓時便曾勸諫劉焉起兵響應.奈何劉焉本有稱帝之意.自然不可能答應.

任岐看出劉焉的狼子野心.對其早有不滿.若非這世有向雲入川.恐怕已如同歷史上一般起兵攻打劉焉了.好在向雲的出現.讓任岐放棄了原本起兵的想法.

所以在向雲入川時.任岐便利用出使的機會.暗中與向雲商定.若是劉焉今後有稱帝的行為.必定幫助向雲擊敗劉焉.

此次劉焉決定投降董卓.雖不是稱帝.但在任岐眼中兩者沒有任何區別.於是便將劉焉意欲投降的訊息洩露了出去.並暗中與徵西軍接觸.有意破壞董卓入川的計劃.

還記得向雲的底牌麼.沒錯.其實任岐便是向雲的底牌.一顆安插在劉焉身邊的釘子.

可別小看了這顆釘子.任岐早在劉焉入川之前便是鍵為太守.屬於典型的本土豪強家族.加上曾與賈龍擊敗過馬相.在劉焉麾下亦是重要臣子.在益州本土非常有影響力.若能策反.不僅能起到帶頭作用.關鍵時刻.亦可起到大用.

試想一下.若是向雲在出兵攻打綿竹時.若有任岐從內接應.那情況.會是若何.

陳文與任岐的交流一直持續到深夜.任岐既然早對劉焉的野心不滿.兩方的接觸自然沒有太過麻煩.雙方一拍即合.任岐當場答應.一定會全力配合徵西軍戰略.

期間任岐還告訴陳文.在劉焉麾下有很大部分官員不滿劉焉舉動.已存二心.倘若徵西軍能將其拉弄過來.必定能增大此次計劃勝算.為此.任岐還列出一份名單.交給了陳文.

對此.陳文自是大喜.當即向任岐表達了謝意.

唯一遺憾的是.劉焉這老頭如今已是驚弓之鳥.誰也不相信.即便任岐明為兵曹從事.其實也沒有多大實權.根本無法調動兵力.不然.奪下綿竹就更容易了.

與任岐達成協議.陳文亦是任務完成.告辭任岐後.便趁著夜色暗中回到了驛館.在沒有驚動任何人的情況下又換回了那個假陳文.

接下來兩日.陳文每天都會去拜見劉焉.毫無意外.每次接待陳文的官員都會以各種理由推脫不見.陳文面露急色.心中卻是樂開了花.而後每晚都會利用假‘陳文’混淆探子們的視線.本尊則趁夜色.暗中拜會了任岐給出的那些對劉焉不滿的官員.

值得一說的是.為了成功內通.任岐後來還收集了一些官員做了見不得人的罪證.並交給了陳文.

如此便簡單多了.利誘、恐嚇、矇騙.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為此導致陳文與綿竹不少官員暗中達成內通.他們紛紛表示.若徵西軍攻來時.願意配合徵西軍.躲下城池.

別看他們現在都沒有兵權.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好歹他們也是本土豪強.雖然沒了兵權.但從家族私兵中擠出一些還是沒有問題的.到時徵西軍攻來.便可來個裡應外合.一舉攻下綿竹.

就這樣.又過了三天.也不知是劉焉覺得時機已到.還是怕陳文耐心磨光.總之無論劉焉是如何想的.反正是在陳文到達綿竹第三日.陳文終於見到劉焉.

劉焉是在州牧府接見陳文的.當時.劉焉麾下所有官員盡數在場.

一接見陳文.劉焉便當著眾文武及陳文的面.狠狠將向雲痛罵了一頓.什麼狼子野心、忘恩負義、狼心狗肺等等...

總之怎麼難聽怎麼罵.完後竟還違心的誇讚了一番當朝太師董卓.言其文成武德、兵精將勇.乃大漢忠誠什麼的.劉焉說得那叫一個大氣凌然.並當眾表示.決意歸順董卓.並助董卓匡扶漢室.一掃**.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云云.

如此一來.劉焉算是徹底將向雲得罪死了.別覺得劉焉這麼做是吃飽撐的.其實劉焉此般作態也是經過深思熟慮.

首先.劉焉明白.他已經老了.雄心盡失.如今董卓與向雲相爭.無異於虎狼之爭.無論勝負.他的地盤、兵力不過是二人的獵物、戰利品罷了.

無論雙方勝負如何.他都只有被分割的命運.與其等二人分出勝負被分.還不如早日選一個投誠.二者之間.董卓手握劉焉命根.劉焉沒得選擇.自然選擇董卓了.

當然.別說董卓掌握了劉焉三個兒子的性命.就算是沒有.董卓擁兵十萬餘眾.武有呂布、華雄之勇.文有李儒之謀.二者間.董卓實力無疑比向雲強大太多.所以.劉焉最終選擇董卓.

既然有了這個決定.早投晚投都得投.劉焉可不想等到董卓擊敗向雲再投誠.那樣只會顯得他是被逼投降.給董卓留下不好的印象.覺得他沒誠意.甚至會成為董卓拿他開刀的藉口.

於是劉焉早早便宣佈了投誠的決定.此次公開辱罵向雲之舉.無疑是劉焉演的一齣戲.作用不僅是在對向雲宣戰.亦是投名狀.向董卓表明了他的態度.

劉焉相信.經過這麼一出.他和向雲已經徹底沒有了緩和的餘地.雖然無可奈何.但也可讓董卓徹底對他放下戒心.全力對付向雲.雪中送炭總要比錦上添花來的實在.

以後.倘若董卓真的一統益州甚至天下.他劉焉便是大功臣.說不定還能從軟腳蝦的名聲變成慧眼識英雄.更關鍵的是.這樣董卓就找不到對付他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