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諸侯,不好一概而論。眼下這段時期的藩王,很多其實過著混吃等死的日子。

而李陵這種情況,言其根本,就是有藩國屬地、有兵權軍權的地方實際統治者,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藩王諸侯。

原本的渤海國因為渤海王一脈全滅,渤海國國滅。如果劉宏不再重新確立渤海王,重新介定渤海國的範圍,那渤海國也就不復存在。

因為李陵的強勢糾纏,渤海王遭到劉宏拒絕。東萊立國成為的東萊國,李陵獲封東萊王,成為介於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東萊的實際統治者。

若是劉宏掛了,後世三國亂起,只要天下沒有承認未來漢天子的正統,便無人可對李陵,對這東萊一地進行支使調遣。

李陵歸漢,劉宏對他的關注提升到了極致,東萊各方資訊透過各種渠道匯聚到他的案前。

國外都能在東漢區域找到代理,幫他們處理一些接洽,更何況大漢帝王真用心獲取資訊,除非李陵徹底封鎖東萊,整個東萊不跟玩家接觸,不然基本不太可能封鎖東萊的資訊。

強軍悍卒,聖獸為伍。荒野之上,大量軍備堆積如山,半月之前,全國商賈已經陸續開始朝東萊聚集。

這一切劉宏看的眼紅,卻也不得不收了心中貪念。

天子威嚴需要維持,但面對絕對的戰力,劉宏也不能保持那唯我獨尊的心態。

劉焉、劉表、劉虞,三個被劉宏寄以厚望的老劉家中流砥柱,在李陵剛出東萊,趕往雒陽時劉宏便已派人宣召。

按照當初劉焉給予的建議,三人雖為州牧,但下放權力的實質卻與諸侯無異。劉宏對外放權,三人在外養兵聚勢,隨時呼應天子。

本來是這麼說來著,結果,無論因何理由,三人都沒有跟李陵一同出現在雒陽皇宮之內。

劉宏心中的無力,並非單純因為李陵。他已經深深感覺,很多事情開始脫離他的掌控。無奈之下,這也是他進一步將掌控西涼軍的董卓,提升到幷州牧的原因。

朝臣、外戚、世家、甚至老劉家的本家之人,都在各自謀劃著他們的將來。劉宏也試圖利用皇室聯姻的方式拉攏著強勢崛起的李陵。

結果顯而易見,李陵沒有絲毫猶豫的迴避了他的問題。

能不迴避麼?看看劉宏厚厚的履歷,這貨極善殺熟,跟他善意接觸,當真沒幾個能善終的。

半被強迫的賜封李陵,滿朝之人的默許讓劉宏深深感覺悲哀。而在李陵接下來進獻的大額禮單,又一次撫平了劉宏心中的計較。

青州六郡再新增一國,東萊更名東萊國,以郡國為號,李陵受封東萊王。

新任東萊王進獻財資無數,為國舉才,東萊諸將均有封賜。平原郡、東萊國、濟南國、樂安國、北海國、齊國,太守國相之位均由東萊諸將接任。

除此之外,程昱,程仲德,任東郡太守。

李乾,李山乘,掌山陽印信。

于禁,於文則,接任泰山郡守。

除了李陵家眷,東萊一干文武,均獲官身,亦有衣錦還鄉之資。對於李陵將主要控制範圍限定青州之地,以汝南袁氏為首,世家朝臣多有默許。

對於這些官職,劉宏沒有絲毫心疼,因為李陵給他的錢財著實撫平了他心中的種種。

地方官職,賣誰都是賣,而且這裡面不少還算是賣了兩手,難得朝中之人對這種轉賣行為沒有表現出牴觸,就這方面來說,劉宏還感覺賺了。

當李陵掏出大量的錢財物資,長長的禮單,他國精選美女百名,甚至讓劉宏莫名對李陵生出貼心的感覺。

封賞結束,該討要的也都討要了。雖然開始的時候有些不太和諧。但最終在李陵散財開路平其怒,美女開道撫其心之後,此番事態,以劉宏心中安慰而結束。

滿朝之人無意跟李陵相爭,同樣李陵散財的舉動,也表示他沒打算打破規則蠻懟。

心情的起起落落讓劉宏有些心力交瘁,外邦的美女也讓他有些期待。劉宏退朝,眾人恭送。

“呵呵,東萊王?恭喜李將軍了。”劉宏走後,何進遠遠強笑,衝李陵隨口一句,甩袖離開。

世家的道道他勉強了解,更主要是李陵手中掌握著強大力量。既然李陵走的是外放的路子,短時間內應該也不會跟他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何進雖然不喜李陵風光壓過他這個大將軍,但權衡一番,暫時收了跟李陵對抗的心思。

隨同何進離開的人不少,頗有深意者有,甩袖輕哼者也有。袁隗等年紀較長者,衝李陵善意輕笑後抱拳離去。

董卓、丁原看向李陵充滿疑惑,他們不明白李陵這種作為怎麼就風平浪靜了?

送禮就能歲月靜好?咱們送禮、表忠心從沒間斷,怎麼就沒這種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