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皇子辯年長沉穩,自有攝人氣度,張常侍寸光鼠目,可是對辯皇子心存鄙夷呼?”何進反唇相譏。

何進現在倒希望張讓跟他吵起來,最好再說些侮辱他的話,然後他可以在朝堂上發發潑,讓今天的朝議不了了之,這樣他也好回去跟幕僚商量對策。

何進有歪招,張讓也不傻。

兩人相鬥日久,明面上張讓因身份多處弱勢,‘吃虧’吃多了,自然對何進了解更深,此時張讓眯眼輕笑,也不對何進反唇相擊。

“嗯,日前東萊太守李陵遞上奏摺,欲增加東萊防禦,以抗天人不軌。”劉宏出聲,不過內容卻是一個大拐彎,何進納悶,有完沒完?怎麼又拐到東萊去了?

往日劉宏公開場合若提起李陵,總將他鎮軍大將軍的頭銜掛在前面,似是暗示,時間久了大家也就見怪不怪。

今日劉宏不想對何進多做刺激,猛然稱呼東萊太守,反倒讓殿中一些臣子初時茫然。

“哈哈,這駐防之事,無甚要緊,只是其中提到一人,倒是頗為明理知趣,當為小輩楷模。”劉宏笑道。

“不知何人,竟能當陛下如此盛讚?”張讓捧哏,問道。

“北海孔融,諸位臣工對其可有印象?”劉宏對下方眾臣道。

孔融?知道。當然知道,在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不管認不認識孔融,但他這個孔子嫡傳的字號,還是很有知名度的。

只是諸位朝臣比較好奇,怎麼又拐到孔融身上了?他不是辭官蹲北海趴窩去了麼?

“多年曾經流傳一則關於他的事蹟,就連朕年幼之時,亦有人拿出說教。今朕之二子,亦當效仿美談。”劉宏亦不言明,但殿中眾臣大多表情怪異,不少人已經想到是何事蹟。

眾人不言,自有張讓出聲配合:“陛下所言,可是那孔融讓梨之事?呵呵,說起來當年此事被傳甚久,當為美談。”

“哈哈,大將軍,我皇室子弟,尚不如那孔家之人呼?非是辯兒專美在前,協兒自當謙讓兄長。”劉宏大笑出聲。

何進的標準當真一降再降,在他看來,就算劉協當真被鋪好道路,收降泰山賊也行,只要沒有劉辯失敗作為比較,失了炒作根本,也就無甚痛癢。

尼瑪連‘孔融讓梨’都讓你們給搬出來了?這不就是罵人麼?何進氣的臉色憋紅,但見眾人只說美談,亦是無可奈何。

說來孔融比劉宏還要年長几歲。這年頭,出名要趁早,而這出名,當然少不了刻意宣傳,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被孔家人廣為流傳。

孔融在他們這一代人中,因為這個故事,絕對是早早的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而與後世不同,東漢之人,除了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他們更知道,孔融少年時,因為收留被通緝的張儉,結果事發後,孔融一家被抓問罪。

他那曾經被讓了個大梨的哥哥孔褒,那次把自己的小命還給了孔融,最終落了個定罪問斬的下場。

在這個時代,早年孔融讓梨或是美談。但時至今日,某些長者嘴中,早已成為:‘別人讓的梨,不要亂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