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心中有種不好的預感,這一路上,他也聽了不少的流言蜚語,大體上知道了一些情況。

傳言中,這個太子爺似乎有點不同尋常。

不過,于謙也沒當回事,畢竟,是個孩子罷了,難道真能指望孩子力挽狂瀾?

于謙搖了搖頭,看著大殿,深吸一口氣。

殿內,孫太后已經召集了眾親信大臣,來商討是去是留。

在孫太后的旁邊,朱見深在那裡玩耍,像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實際上,他卻在思考下一步的動作。

大殿之內,氣氛有點詭異,誰也不敢率先開口,這個時候,孫太后看了看眾人,輕輕道:“諸位,你們是如何想的?”

她還有意的看了看于謙,希望于謙能夠出一些有用的計謀。

于謙沒有說話,而那些朝臣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

“現在我們在京城的兵馬不足兩萬,而瓦剌的也先,絕對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他們的兵力,至少是我們的十倍,這樣的巨大差距,我們留下來,就是送死”一位主張南遷的大臣說道。

迎戰和南遷,各有利弊,但是南遷,更為的安妥。

“如果南遷,那江北的百姓必將是生靈塗炭,處於水生火熱”

“要是迎戰,我們必然是潰不成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

那些人你一句我一句,說的是不亦樂乎,于謙微微蹙眉,這些人都說不到點子上。

這諾大的朝廷,就沒有一個能夠理解他的麼?

自從三楊去世後,朝堂之上,就再無知音。

宣德皇帝駕崩後,就再無皇帝能夠知曉他。

打的話,如果沒有一個領導者,即便他們南方還有百萬大軍,也是無濟於事。

想要打贏,就得有充足的準備,以及周密的計劃。

不然的話,那就是送死。

有些話,于謙並沒有說出來,真要惡戰,必須挑選出一位新的皇帝,這才是關鍵。

否則,真要開展,對方用自己的皇帝做文章,會極大的影響士氣。

這才是關鍵。

“于謙,以你的性格,是會和大明共存亡吧?”孫太后問道。

于謙剛正不阿,不管自己作出如何的決斷,于謙一定會與大明共存亡,這就是一個忠臣的修養。

“臣主張打,若是退了,大明再無翻身之地!”

于謙看了看孫太后,又看了看旁邊的太子,緩緩地開口。

“說的好,要是不打,大明將永無寧日!”朱見深拍了拍手,大聲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