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它正在幫15歲的孩子完成在NBA的賽場上登場的夢。

現實中他所缺少的東西,此刻全部擁有。

身高、體重、隊友的認同、打NBA...哪怕只有一場,也足夠了。

桑德斯的發言,確定了兩件事。

今晚屬於哈夫利切克,他想出手多少次都由著他來,什麼時候下場休息,他自己說得算...總之,他的意志決定比賽的方向。

時間差不多了,他沒像後來的球員一樣圍在過道互相打氣。其實之前有過類似的慣例,比爾·拉塞爾在時,隊友們總是趁著他去例行賽前一嘔的時候互相激勵。他們至少要確保等拉塞爾回來的時候,和他共赴戰場的隊友已經擁有了和他一樣飽滿旺盛的鬥志。

韋夏領在隊伍的最前段,他望著不曾夢見過的球員通道,望著通道路口,他無數次想象過自己作為球員跑出去的景象。

事情真的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他感覺不真實。

70年代,一個混亂的年代,後人只能從流光中捕捉影跡的世代。

聯盟從繁盛的60年代進入橫跨10年的衰退期,這是個古怪的時代,ABA聯盟以超高的薪水吸引了眾多的天才,導致70年代的NBA一度變得“很白很亮”。白人會為此高興的,約翰·哈夫利切克和裡克·巴里、比爾·沃頓在這混亂的十年中收入四座總冠軍。而當ABA不堪重負,最終與NBA合併,聯盟又變黑了。白人觀眾開始放棄比賽,聯盟收視率降入低谷,賭品和球場暴力事件不斷,簡直到了窮途末路。

那是哈夫利切克的身後事了。

韋夏從來都不曾瞭解過這段歷史,當他領著隊伍跑進波士頓花園,周圍有許多的小孩子衝他打招呼。

和韋夏想象中的一樣。

他的爺爺曾經說過,70年代的NBA比賽,球員板凳席後面的高階作為的季票只要每場4美元。而且,那個時代的波士頓花園還會讓一群身穿球隊出場服的小孩坐在場邊,他們取代了啦啦隊。比賽期間,膽子大的孩子甚至可以找球員聊天。

韋夏進入場內的時候,現場的歡呼一片接一片,讓他的心臟砰砰直跳。

他以為這就結束了,其實不過只是開胃小點心。

韋夏積極地參與熱身,投籃、上籃、運球后急停跳投...他想知道159公分的身子上漲到196公分之後會發生什麼。

沒發生什麼,韋夏最直觀地感覺是籃筐在他眼裡變得不再高聳,而他的投籃手感似乎有了質變。

期間,他想嘗試運球扣籃,最終,他夢想成真,完成了一記後世看來平淡無奇的雙手扣籃。

波士頓花園再度爆發出沖天的音浪。

大約有百位老凱爾特人球迷賭咒發誓哈夫利切克職業生涯的單場扣籃次數只有1次。

現場球迷的反饋讓韋夏興奮得心臟加速跳動,他已經等不及了,比賽快點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