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如1964全明星週末大罷工那般轟轟烈烈,也沒另一個張伯倫再刷場均50分來為一個賽季定義。

最受球迷關注的,可能就只是張伯倫被交易了。

那是nba誕生以來,第一次有發生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件。

張伯倫被交易,使nba第一次出圈。

其實判斷一件事是不是關注度高,尤其是各人的小圈子裡,只要關注家裡那些從不關心這些小圈子的長輩如何反應就知道了。

張伯倫讓勇士甩到費城,就是一起你家裡的老媽會在飯店上突然問你:“那誰…張什麼的好像被賣了,你曉得嗎?”

張伯倫得到了一群優秀的隊友,他和隊友在最初的時候,產生了不錯的火花。他們普遍被認為是凱爾特人衛冕的最大阻礙。

至於其他的強隊,各有各的問題。

在沒有好的內線之前,湖人想要挑戰凱爾特人,成功率幾乎為0。

前幾年,埃爾金·貝勒決賽場均40+,傑裡·韋斯特場均30+,結果搶七落敗。nba的歷史上沒有哪個雙人組在如此發揮後依然拿不下冠軍的。

內線天賦不足讓他們拉塞爾在那場搶七戰裡拿下傳世的30分40籃板。

而今,貝勒出現老態,韋斯特穩步上升,隱隱有和奧斯卡·羅伯特森分庭抗禮的勢頭。

再說說羅伯特森的皇家隊,兩年前他們曾在季後賽裡和凱爾特人血戰七場。大o爆了綠凱的每一位後衛,卻在搶七戰差了口氣。

皇家隊擁入超級新人傑裡·盧卡斯後,本該擁有與凱爾特人一戰之力的,但引起因為某些原因,他們神奇地自爆了。

只要是皇家隊輸掉的比賽,如果羅伯特森的資料是全隊最好看的或者看起來是全隊最好看的,他一定不會為失敗的結果背一分責任。他只會覺得“都他媽是老子凱瑞,這群廢物點心就他媽是垃圾”。

有時候,他會用3040次出手搞下30分,全隊最高,然後慘敗。換到現代,是個球星都會表示自己手感不好,輸球算他的。

羅伯特森不一樣:“我有一群沒了我就不會打籃球的隊友,看看爺拿了幾分?要不是那群傻逼拖我後腿,這比賽能打成這樣?”

大o的自負和甩鍋,以及對球隊的控制慾,在他的自傳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只有球隊輸球而他資料不好的時候,他才會覺得自己有那麼點責任,但主要還是傻逼隊友的錯。

是個人都會打成糟糕的比賽,憑什麼他要一直c?指望那群廢物點心帶他飛一次有那麼難嗎?

在這件事上,大o和大北斗達成了高度一致。

不過老張有一點比大o厚道,他打得不好的時候不會去怪隊友——不過也別把他想的太好,關於那些關鍵戰掉鏈子的例子,他自己的總結是“非我不能,實為不願也”。言外之意就是他如果像拉塞爾一樣場場玩命,贏下關鍵戰算什麼?就是地球都給她踩出一個洞來。

(引用某個讀完老張自傳的資深球迷的話:自傳內容沒有一點點的真誠,充全場吹逼,滿篇自吹自擂的內容,話裡話外就是告訴你輸那麼多不是他不行,不是對手行,而是隊友傻逼教練傻逼管理層傻逼和他自己傻逼到居然不懂得硬氣一點拿出全力來毀天滅地。)

綜上,可以阻止凱爾特人連霸路的,還真只有零換整的非常費城76人了。

得到好隊友的張伯倫大展掀翻凱爾特人的宏願。

但歷史的早已註明了一切。

韋夏醒來,收拾好行李,讓李忠賢載他到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