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待封皺了皺眉:“您的意思是?”

“如果他真處於危急狀態,根本不可能派人隔三差五的過來求救。而且咱們三路取勝,他的壓力已經大減,他弟弟根本沒有餘力在短時間內打下他。”

“那他為何還一直求援?”郭待封惱火道。

李勣哼了一聲,道:“扶余城剛好擋住靺褐人進入高麗的路線,想來是靺褐人一直在打他。他想儲存實力,不願與靺褐人死拼,所以讓我們幫他擊退靺褐人。”

郭待封愣了一下,倒並未生氣,反而笑道:“看來他已經明白我們的意圖了。不過他保留實力也沒用,只要淵男建敗了,他根本無力阻擋我們。”

李勣瞪了他一眼,道:“等打敗淵男建再說吧,別忘了當年先帝攻打高麗時,最後也是無功而返。”

……

公主嶺南面高坡上,左武軍大營便紮在此處。

武攸暨運送俘虜物資的隊伍已經回來,近一萬騎兵經過幾天的養精蓄銳,已恢復到最佳狀態。

武承嗣坐在帥帳之中讀著李靖的《衛公兵法》。

這幾日,他要麼看兵書,要麼勤練武藝,在韓成指點下,戰鬥力已經強於普通士兵了。

透過這些時日閱覽的各種兵法,武承嗣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幾乎所有兵書都有一個共同點:極為看中戰爭前的情報收集工作。

比如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吳子的“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衛公兵法中的“審敵之強弱”等。

不過眾兵法也有不同之處,孫子兵法講究出奇制勝,有著許多反敗為勝的方法。

衛公兵法則是在戰爭之前,就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另外,衛公兵法中極為重視將領的選用。

勇而輕死,貪而好利,仁而不忍,知而心怯,剛而自用,懦志多疑,急而心速等等。

只要滿足上面一點,在衛公兵法中便都算不上良將。

相比孫子兵法和衛公兵法,武承嗣更喜歡吳子兵法。

孫子兵法和衛公兵法都是純粹的軍事思想,而吳起的兵法不僅包涵軍事,還包涵了政治。

尤其裡面提到一點“戰勝易,守勝難”,正是武承嗣現在最為關切的問題。

無論是百濟、契丹還是高麗,唐朝都能戰而勝之,然而最後卻總是保不住勝利果實,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吳起也提到過解決辦法。

一場戰爭中,如果戰勝時國家消耗的人力物力越大,最終就越難守住勝利果實。

因此吳子兵法主張慎戰。

戰前要先做好政治、經濟、思想上的各種準備工作,然後練出百戰之兵,最後一戰而全勝。

大唐軍中並非沒有能人,唐朝多年來對高麗國的策略,其實和吳起的思想已經很接近。

這些年來,蘇定方一直用小股軍隊騷擾高麗國,又出兵滅了百濟,斬斷了高麗盟友,實則都是為了最終的滅國之戰做鋪墊。

可以這樣說,高麗已經是砧板上的魚了,在攻打南蘇城的戰鬥中,武承嗣深刻感受到這一點。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要想辦法在打下高麗後,還能守住勝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