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小的專案,只是一個小小的服裝廠而已。

雖說蚊子肉也是肉,可是這未免也太小了些。

這樣的小專案,你怎麼會感興趣呢?”林平好奇的反問。

雖然林平也知道,如果服裝廠想要開啟市場,必須要設計與眾不同的服裝款式。

憑藉自己對於歷史的把握,這小小的服裝廠未來很可能成為整個華北市場,最大的服裝加工企業。

放眼全國,林平暫時沒有這個奢望。

畢竟縣裡面還無法支撐起如此龐大的企業。

如果想要供應全國市場,恐怕需要一個龐大的產業園作為支撐。

而這個服裝產業園,最少要滿足二十萬的工作崗位。

而且每天布匹的消耗量在兩百萬匹布以上。

如此之大的消耗量,單單是運輸這一塊兒就無法滿足。

除非有鐵路橫穿縣城,否則的話單靠汽車運輸,根本無法跟其他企業對抗。

在別人沒有起家之前,搶先一個市場空白的機會。

一旦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

市場上大量的服裝加工廠起步之後,單單是運輸的成本,就會限制自己跟其他企業的競爭能力。

沿海地區的服裝加工廠,必然會有更加有力的競爭條件。

人口大量集中在沿海地區,就地生產就地銷售。

而且背靠海港,各種原材料也更加便宜。

而自己所生產的每一件衣服,首先需要各種各樣的原材料從其他地方運送到此。

然後工人們加工成成衣,當一件件成衣加工完畢之後,又會坐著汽車千里迢迢送到沿海地區進行銷售。

這一來一往,必然會增加成本。

到時候,是這運輸的成本,也會讓一家企業銷量銳減甚至就地破產。

畢竟在服裝行業,一旦殺紅眼之後,每個企業的純利潤也就是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

對於縣裡的投資,林平沒考慮得如此長遠。

現在的投資,只是希望在這困難時期,讓整個縣城多一些機會。

“我已經詢問過上下游產業的加工裝置的報價。如果是一個五千人規模的服裝加工廠,算上週邊的配套企業,能夠提供八千人左右的工作崗位。

整個專案算下來,單單是採購加工裝置,需要三千五百萬港幣。運送到此安裝到位,成本可能會上升到四千萬。

我看好國內的成衣市場,我相信隨著開放逐步放寬,大家對於服裝也會越來越挑剔。

審美的眼光會逐漸提升,大家越來越不滿足千篇一律的穿著。

所以我也打算投資,只是我現在更多的資金都在北美。

我現在手上的錢不多,所以就看林老闆願意給我多少股份。”沐言菲把今天幾十個電話的成果全部彙報給林平。

沒想到沐言菲做事已然到了這個地步。

林平只不過是想趕在市場的空白期,給縣裡提供一個兩三千人的工作加工廠。

這家廠能活到九十年代初期就行。

便如此,至少也能幫助幾千戶家庭,趕在九十年代初期就能成為萬元戶。

每個人都有歷史使命,而自己即將投資的這家服裝加工廠,他的使命就是在五到八年之內,讓廠裡的每一名職工都能掙到一萬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