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縣裡的領導看到這座橋之後,一個個面露愧色。

對於縣裡的領導們來說,他們有些搞不懂,為什麼從京城來的這支考察隊,會來到自己的這個貧困縣。

如果說幫縣裡面脫貧是一個理由的話,那這些人應該在縣裡多瞭解一些詳細的資訊才是。

直接點名就來到這樣的小山村,幾乎所有人都能想象得到,肯定有人跟這個村子有淵源。

要不然就連縣長都叫不上名字的小山村,這群一直生活在京城裡的領導們,還有那兩位港商,怎麼可能會知道這是小山村,也不可能對這小山村感興趣。

正是因為猜測到有人跟著村子有淵源,領導們更是有些尷尬。

畢竟進村的路都那麼艱難,可想而知村裡面是個什麼條件。

“縣裡財政困難,像這樣沒有辦法修橋的自然村,縣裡面屬實還有很多。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有心無力。”縣長趕緊當著所有人的面說道。

然而有些人卻並不買賬。

“組織一些村民就地取材,完全可以搭建出一座石橋。即便不用水泥鋼筋,我們古代的時候那些先民們,不都是用這種方法大建橋樑嗎?

就像知名的趙州橋,不就是純粹的石橋嗎?

既然別人可以做到,為什麼這裡的村民就沒辦法呢?

是大家不懂技術,還是大家不會開鑿石塊。又或者說連開鑿石塊的工具都沒有?

錘子鑿子這種應該有吧?每年快入冬的時候,北方的鄉親們幾乎都沒什麼農活可幹。

這個時候正式組織大家修路修橋的好時候,再加上這一時間點已經過了汛期,修路修橋更是天時地利人和。

怎麼到了縣長嘴裡,就是那麼的沒有辦法呢?

到底是縣裡的領導們過於懶惰,還是這村裡面的村民過於懶惰?”有人很直截了當的說著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問題。

深秋快入冬的時候,在這個年代很多以務農為主的家庭,都沒有了重體力活可幹。

組織一些走這條路的村民,大家拿著錘子鑿子上山開石頭,然後把開鑿好的石料,運輸到這即將蓋橋的河段。

怎麼樣去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看,都不是什麼勞命傷財的大工程。

而且村民們自己走的路,只要有人稍微挑個頭,自然會得到所有村民的響應。

即便一年蓋不成,兩年,三年總會把這橋修出個樣子來。

就算是用三五年時間去備料,用三五年的時間去開鑿石塊。

這石頭又不是木頭,難不成開鑿出來之後還會腐爛?

無非是對百姓的關心不夠,有些事情只要自己不著急,就覺得無足輕重。

如果是縣長整天走這樣的路上下班,估計這條路早就遇水架橋。

聽到京城裡來的領導們當面的指責,這讓縣長感覺到臉皮發燙。

雖然這話說的非常直接,甚至有些當眾打臉的感覺。

但好在並沒有任何人覺得不妥,就連縣長也是趕緊做出了承諾,承諾以後一定會多到偏遠的鄉村走一走看一看。

一定要了解村民們最急迫的需求,幫助老百姓解決衣食住行這種最基本的難題。

聽著縣長的話,有些人還是不以為意。

只不過沒有再繼續說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