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年代,如果能把各種各樣的原材料生產地全部租賃或者承包下來,那麼即便國外的品牌進入到國內,他們也會因為採購不到原材料而被迫低頭。

全世界任何的零售產品,永遠不可能全部依賴進口。

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這樣的大企業,也要在全球新建生產基地,才能維持住他們的超級霸權。

如果所有的可口可樂跟百事可樂,都需要從北美地區透過空運或者海運的方式用給全球,那麼他們的產品根本不會有任何的價格優勢。

任何地區只要有一家本地企業生產可樂,就會有價格優勢把這兩家企業阻擋在國門之外。

即便也會有少量的市場被這兩家企業蠶食,可是消費者永遠都會用自己的腳去投票。

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喝得出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到底有什麼不同,甚至在九十年代左右,國內的可樂品牌多大十幾個。

有誰能夠品嚐得出這十幾個品牌可樂到底有什麼區別?

且不說這些可樂有什麼異常,或者不同。

對於很多喝紅酒的人來說,面前給他擺放一百隻紅酒,他都未必能夠嘗得出每一瓶酒的細微差別。

而對於那些不經常喝紅酒的人來說,即便給他拿出一瓶八二年的拉菲,再拿出一瓶長城乾紅,或者張裕解百納。

普通消費者未必能夠品嚐得出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而對於那些不常喝白酒的人,他們只會覺得白酒很辣很難喝。

即便是啤酒,即便每年夏天都擼串喝啤酒的人,也未必能夠品嚐得出幾個品牌到底有什麼差別。

正是因為普通消費者對於這些產品的不夠了解,尤其是品嚐可樂的時候,一旦無法分別本土的可樂品牌跟百事可樂以及可口可樂有什麼區別時,價格就成了唯一的決定性要素。

哪個品牌更加的便宜接地氣,哪個品牌自然就會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而為了降低自己的售價,讓自己的售價符合當地民眾的收入水平。

即便是百世或者可口可樂這樣的大公司也需要在當地進行投產。

可口可樂在華夏的地盤上,一共有三十五家生產廠房,其中百分之九十八的原材料直接在華夏本土採購。

而為了節省運輸成本,這些生產基地遍佈全國。

只有離得足夠近,運輸成本足夠低,才能夠在附近的城市中保持價格優勢。

如果可口可樂在國內只有一家生產基地,如果這家生產基地放在東北。

那麼很顯然,即便在國內投放了生產廠家,可口可樂的產品運輸到南方,這樣的成本也會讓他們吃不消。

林平現在要做的是,在各種各樣的飲料品牌,食品品牌,化妝品品牌,沒有進入到國內之前。

先把這些能夠生產原材料的基地全部霸佔一空。

到時候即便可口可樂想在國內生產,他們會發現在國內市場上買不到足夠的原料。

即便可以從全球其他地區調配生產原料,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成本的體現。

到了那一天,掌握著巨大的價格優勢,無論百事可樂或者可口可樂賣什麼樣的價格,林平紙要比他們低一毛錢,這兩家公司就無法在華夏立足。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毛錢的差距不足以左右他們的選擇。

可是對於每天生產上億罐兒可樂的廠家來說,如果銷量不能夠擴大到一定規模,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收益,跟再次投產的決心。

正是因為在華夏境內有著豐厚的利潤,百事可樂才能新建三十五家廠區。

只要林平透過價格戰的方式,把對方投資廠房的意願壓縮到五個以內,可口可樂用不了五年時間,就不得不選擇撤退。

一個超規模的市場環境中,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採取的方式永遠都是價格戰。

無論對手賣什麼樣的價格,他們都有足夠的信心,哪怕是虧本執行都會樂此不疲。

可是用價格戰的方式沖垮敵人,這最多也就維持在五年以內。

如果五年時間內都無法沖垮本地的品牌,恐怕對於這兩家巨頭來說,損失就已經無法能夠承受。

華夏如此龐大的市場,如果每一瓶可樂都在虧本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