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章 大漢銀行,成立
章節報錯
現在甘肅的老百姓都餓到吃樹皮了,劉封不覺得對方可以撐到自己拿下東南各省,況且為了回覆甘肅的生產,劉封還必須要將甘肅流散在各地的老百姓召回來,要不然甘肅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口參與生產。
“甘肅沃土不少,放著不耕種太浪費了。”劉封抓起一把泥土,土地幹了些,卻黑得發亮。
“是呀,微臣的老家在秦國的時候便是一片沃土,秦國若不是憑藉著關中和隴西兩處沃土,根本無法變法成功。”
看到甘肅老家變成如今這幅模樣,田嘉也是萬分痛心,如果能夠拯救甘肅,將這人間煉獄般的甘肅恢復成塞上江南,田嘉覺得自己百年之後也有臉面去見自己的先祖了。
“不如借糧吧,陛下。”田嘉所言點醒劉封,他猛拍自己的額頭,該死,自己竟然忘了還有這一招。
“田老,你提醒朕了。”劉封經由田嘉提點,這才想起了後世國家要進行什麼大專案又苦於沒錢的時候,通常會發行國債來湊齊資金,這樣一來,不僅順利湊齊了錢財,老百姓也能獲取一定的利潤,簡直一舉兩得。
“朕打算成立一個部門,就稱之為大漢銀行,專門負責發行國債、儲蓄和借貸。”
這是劉封參考現代銀行建立起來的部門,因為現在大家的錢都放在私人錢莊裡面並且換成了銀票,而這些存放的錢無法產生任何利息,又讓私人可以拿著大家的錢去借貸,這樣一來等著拿著別人的錢去掙錢。
一切好處都讓私人錢莊給掙了,從今日開始劉封要改變這一現狀了,他要逐步取締私人錢莊,建立統一的大漢銀行來給大漢臣民提供存蓄錢財的地方,並且給予少量的利息。
當然如果有人需要錢,大漢央行也可以評估他的還款能力之後給予他相應的貸款,這樣一來,劉封便把私人錢莊的利潤全部搶過來了,國家獲得了好處,老百姓也獲得了好處。
“大漢銀行?什麼叫銀行。什麼叫國債?”後兩個,田嘉還能略懂一些,但前面的他就徹底不懂了。
見田嘉不明其理,於是劉封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訴田嘉,以及銀行是做什麼也告訴了田嘉。
田嘉聽完,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老謀深算,自然看得出來,這可是一項極其恐怖的改革,如果成功了,大漢將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
“陛下,這關係重大,此番改革需要用溫水煮青蛙的姿態,慢慢來,以避免狗急跳牆呀。”
劉封知道田嘉要說的是什麼,他自然曉得這個道理,當年秦國變法,也是觸及到既得益者的蛋糕,直到十幾年之後,尚有反撲之力。
現在大漢要動的蛋糕可不比秦國商鞅動的蛋糕小,反抗力道也絕對不會少的,因此劉封必須要慎重而為,要用文火慢慢燉煮,才能讓那些反抗勢力在溫水當中緩慢失去力氣。
“朕明白,朕便要用此次借糧來開新河,傳令下去,向百姓借糧,算作國債,年利息兩分。”
兩分利息不高,但是百姓們將吃不完的糧草無論是賣掉還是放在家中都無法生產出更多的糧草,還不如買國債,到期之後,一百斤大米就能多領兩斤,何樂而不為。
當然用來買國債的大米絕對不是口糧,而是口糧剩下來的。
“陛下聖明!”田嘉立即跪在地上,恭敬地給劉封行禮,他不曉得劉封為何會有這麼多奇思妙想,並且往往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主意。
想不通的他,也只能把原因歸類為百姓真的是三生有幸遇到了一位好皇帝。
於是劉封的命令很快傳遍整個大漢,別說是大漢百姓們,即便是東南各省的百姓們也是心癢癢。
唯獨只有富商們心思陰沉,因為劉封的詔令裡面除了百姓可以借給大漢銀行糧食之外,還可以向大漢銀行借糧。
當然兩者利息是不同的,百姓借給銀行糧食一年兩分利息,百姓向銀行借糧食一年六分利息。
這樣算下來,即便是在五五分的情況下,大漢銀行一年就可以賺取四分的利息。
不過這讓富商們感到了威脅,不管是六分利息還是一成利息,都比他們的好得多,要知道他們借糧食那是借十還十六呀,也就是說今年開春借給你一石種子,秋收的時候你就得還他一石半以上。
如此高額的利息,也讓許多老百姓根本不敢借糧。
如今大漢不僅將土地國有化,還把土地分給了老百姓,原本富商們還打算出手,趁著老百姓糧食豐收,他們趁機壓低糧價,來年再高價賣給老百姓,
結果大漢銀行的出現徹底擊毀了他們的幻想。
人家吃不完的糧食可以直接儲蓄到大漢銀行那裡,不僅有人保管,還可以掙上兩分糧食,這就讓他們無機可趁了。
但是詔令已經下來了,正所謂聖意不可違,除非你想造反,要不然聖旨你只能跪著接受。
讓富商們慶幸的是,銀行只收糧食不收銀兩,他們許多開錢莊的,還是有利可圖的。
這讓富商們躁動的心又安下來不少。
這也是劉封改革最厲害的地方,溫水煮青蛙,先動輕的部分,讓老百姓都看到和享受到改革的好處時,自然就會有力量支援改革,到時候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他就可以依靠著這股支援改革的力量對抗這些既得益者。
於是在劉封精心安排下,大漢內的老百姓許多都拿出了自己的餘糧儲蓄到了大漢銀行那裡,只等著明年拿到那兩分收益。
這一招徹底解決了甘肅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到時候,劉封便不需要開倉救濟甘肅老百姓了,而是讓他們去和大漢銀行借糧,借來口糧和種子,辛苦一些,等到明年開春了再還糧便是了。
當然劉封也給了優惠的政策,比如甘肅前三年不收任何的賦稅。
這簡直就是一箭雙鵰,劉封並沒有花一分錢去恢復甘肅的發展,反而還掙到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