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旭投降,東籲犯邊
章節報錯
白旭此話一丟擲,眾將介面面相覷,大家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投降這種事情,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如今主將把這個包袱丟到他們身上,這誰敢去背呀。
“將軍,我們願意聽將軍的。”眾將紛紛跪下,大家都不肯出來背這個鍋,都害怕同僚背後給自己一刀,於是又把這個燙手的山芋丟回了白旭的手中。
白旭長嘆一聲,他看這情況就知道大家不想打了,都想讓自己做表率,帶領他們投降。
“既然大傢伙找不到新的出路,那就投降吧。”
當白旭把投降這兩個字說出來的時候,很明顯眾人都鬆了一口氣,白旭可以清楚地聽到抽氣聲。
白旭心道這群傢伙原來早就想投降了,他不由感到慶幸,幸虧自己剛才沒有表示要帶領他們抵抗到底,說不定這群傢伙會直接把自己給砍了送到陸豐的軍帳中。
“我等願追隨將軍!”眾將齊刷刷地跪下了,白旭內心裡直呼好傢伙,明明是自己渴望投降,偏偏還得拖上追隨我的大義,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叛國背主的惡名了嗎?不,今日之行徑,我們這群人都得被寫入史冊。
中軍賬前高高掛起白旗,傳令兵也在亂軍當中來回亂竄,傳達著白旭的命令,那便是放下武器投降。
“敵人好像投降了。”此時正在奮力搏殺的甘虎看到了清兵當中高懸起來的白旗,他脫口而出隨便又砍倒身邊幾個敵人。
“別打了,我們投降了,主將有令,所有人放下武器投降,我再強調一遍,所有人放下武器投降。”飛馳而過的斥候不停地傳達著白旭的命令,他要跑得更快才行,這樣才能避免更多人戰死。
嘩啦啦,只聽到一大片武器丟棄的聲音,清兵們開始把武器往地上丟,而漢軍們也沒有繼續拼殺,看著清兵投降。
白旭率領眾將從軍帳裡走出來,他們騎著戰馬來到漢軍前面。
博越看到了白旭,雖然不認識他,但是從他的服裝上,博越知道眼前之人應該是這隻清兵的主將了。
“罪將白旭,向漢軍乞降,請大將軍放過我們。”白旭不認識博越,還以為博越是陸豐呢。
“本將博越代表漢軍接受你們的乞降。”博越命人繳了清兵的械,並且一排排壓進宜城裡。
清兵人數還不少,哪怕先前損失了一些,還足足有七八萬降兵,如何管理這群降兵可是一門學問,一不留神就可能激起兵變。
“將軍呀,末將等得你們好辛苦呀。”甘虎被白旭一頓胖揍,差點失了宜城,他已經做好赴死的準備了,博越率兵前來助陣的時候,宛如神兵天降,給甘虎打了一劑強心劑,這才讓他燃起希望,重新拼殺。
“本將並不是大將軍,大將軍還在後頭呢。”博越對甘虎的語氣很淡,因為甘虎是水賊出身,他小時候村裡常常遭遇山賊洗劫,因此對這種強人萬萬沒有好感。
看到博越對自己非常冷淡,甘虎也不好繼續把自己的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於是自顧自地巡視降兵等到陸豐大軍前來。
剛才交戰的時候,陸豐的大軍就在十幾裡開外,大軍前進效率低下,這才讓博越率領前鋒軍火速增援,而這會陸豐也總算來到宜城了。
“屬下甘虎拜見陸豐將軍。”陸豐的威名傳遍整個荊楚大地,他率兵擊敗多隆,奪下整個江西,為大漢建立不朽功勳,早就在漢軍里人口相傳,大家都渴望成為陸豐那樣的大英雄。
甘虎加入漢軍之後,陸豐的事蹟自然不絕於耳,這才導致甘虎見到陸豐的第一面如此的激動。
陸豐見到甘虎也非常開心,甘虎能獨自率兵奪下宜城,還阻擋了白旭十萬人馬的前進之路,不僅有功勞,而且也從側面表現了甘虎卓越的軍事才能。
陸豐如果可以磨練一番甘虎,說不定日後又是可以獨自指揮軍團作戰的一位主將。
“快快請起,甘虎將軍,年少有為,我見歡喜,等湖北之戰結束,我定上報皇上,為甘虎將軍請功。”
甘虎一看陸豐一見面就要為自己請功,當即喜笑顏開,這陸豐將軍就是好,不像那冷麵博越,見到自己冷淡極了。
“甘虎將軍,雖然大戰剛剛結束,但戰爭講究兵貴神速,我現在讓你和博越率軍三萬精兵,取荊門、安陸、德安、漢陽、武昌、黃山六府,這樣一來,整個湖北就全部控制在我軍手下里了,陛下已經下旨,允許我軍自由擴招軍隊,你可以在攻伐過程裡擴充軍隊。”
事態緊急,陸豐剛剛接到黑冰衛最新訊息,說河南、山東,熱河,三位將軍已經率領大軍在河南洛陽匯師了,總共三十萬大軍雲集洛陽,準備一舉擊潰漢軍。
雖說白旭已經被俘虜,削弱了清廷進攻的力道,可三位將軍共同集結的大軍依舊不容小覷,那可都是各省的精銳部隊呀,康熙這會可是下了血本。
“喏!”接受命令的兩人立刻率兵出發,哪怕兩人還是不太對付,也只能硬來,畢竟國家大事高於一切。
……
劉封此時剛剛遷都長沙,他正躺在搖椅上查閱著各地送達上來的寫上慎重二字的奏章,他一遍翻閱,一遍慶幸自己做出點英明決定。
尚書檯讓他避免了被繁瑣小事勞身的苦惱,就這樣,他每天還得批閱幾十本帶著慎重二字的奏章呢,更別提不帶二字的奏章,那更是多如煙海。
要是君王把這些事都一一去批閱,恐怕劉封有十條命也不夠用的。
此時他開啟了一本奏章,那是湖南省永明府太守何志淼給自己的奏章,上頭寫到雲南地區人大規模遷徙到貴州以及湖南地區,何志淼追問原因原來是東籲國對雲南地區用兵,已經吞併了十幾個城池,而且越發猖狂,許多雲南的老百姓過不下去了,紛紛遷徙到貴州和湖南,以求安全。
望著眼前這份奏章,劉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