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山拍的戲份,是《悟空》承前啟後的劇情。

整段劇情的前置內容是——

“假悟空”打死了取經路上的唐僧。

“真悟空”去龍宮借定顏珠,儲存唐僧的唐僧的肉身。

定顏珠被小白龍拿走,龍王謊稱定顏珠失竊。

“真悟空”離開龍宮,去往地府找唐僧的魂魄。

在他離開後,“假悟空”大鬧龍宮。

“真悟空”去地府,被閻王嘲笑,沒找到唐僧的魂魄,轉頭去往天庭。

在他離開之後,“假悟空”又大鬧了地府。

“真悟空”到天庭,沙悟淨指認他是殺死取經人的兇手,“真悟空”被擒拿,鎖在煉妖柱上。

這時“假悟空”到來,一棍子將天捅了一個窟窿,天界大亂。

觀音告訴“真悟空”,只要殺死“假悟空”就能得到正果,解除緊箍咒。

於是“真假悟空”便在破掉的天裡,在風火雷電中打成了一團。

戰鬥中,“真悟空”意外來到方寸山,遇見了正在拜師須菩提的猴子。

也就是現在這場戲。

雖然真假悟空的劇情,不會在《悟空》裡出現,是假如有第二部的第二部劇情。

而且從劇情來說,正在拜師須菩提的猴子,也不是這場戲的主角。

但這場戲卻是整個《悟空傳》系列的核心點。

相比於失去記憶的頭戴金箍,一心想要正果的“真悟空”。

鬧龍宮,鬧地府,鬧天宮的“假悟空”。

這個還沒拜師學藝的猴子無疑最簡單。

但,管斌就是感覺自己缺了點什麼東西,抓不到最核心的點。

他的表演讓這隻最初的猴子在鏡頭裡看起來很僵硬。

管斌有些頹喪的拍了拍圍在腰間的草裙,說:“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和這個角色之間有一層膜。

這層膜很有韌性,每次想要衝過去,不是打破,也不是被彈回來。

我之前一直想讓你教我應該怎麼演。

但你什麼也不說。”

孟時問:“你希望我教你怎麼演嗎?”

管斌頭漸低,嘆了口氣,說:“要不先拍金蟬子和須菩提的戲,我再想想吧。”

孟時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問:“猴子為什麼來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