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二章 裴璟麾下的明爭+軍功河東的時機(第2/4頁)
章節報錯
秦王殿下裴璟稍微提起一點興趣,看著大將王伏寶,說道:“說說吧!”
無奈,大將王伏寶看了看眾人的臉色,又看了看那宋正本充滿了希望的眼神。
想了想,他最後還決定還是接著往下說。
只見大將王伏寶繼續說道:“古人有言,故官職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
“故無術者得於不用,不肖者得於不任。言不用而自文以為辯,身不任者而自飾以為高。”
“世主眩其辯、濫其高而尊貴之,是不須視而定明也不待對而定辯也,喑盲者不得矣。”
“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然則虛舊之學不談,矜誣之行不飾矣。”
大將王伏寶終於一口氣把這些話全部說完了。
並且,等他說完之後,便稍微轉過頭去,不敢再看凌敬的臉色。
他的想法跟宋正本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今天他在這裡幫了宋正本,那就有可能得罪了凌敬。
大將王伏寶說的話,裴璟全部都聽懂了。
甚至在場的人肚子裡面多少都是有些墨水的,沒有哪一個人是聽不懂王伏寶話的。
也讓大家對他感到有些改觀,想不到這廝,多少還是有些墨水的。
王伏寶所說的話,所引用的典故全部出自於法家的《韓非子》。
雖然王伏寶是個武將,但是也是個儒將,對於諸子百家所留下來的典故,也都頗有涉獵。
自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如今,也不過區區幾百年不到的時間。
大量諸子百家的典籍,此時還是留了下來的。
其實王伏寶長篇大論下來,講的倒也很簡單。
這其中,王伏寶舉了幾個例子。
其中第一個例子,他說的就是如果所有人都睡著了,就不知道誰是瞎子;
人如果都不說話,就不知道誰是啞巴。
如果睡醒後讓他們看東西,提問題讓他們來回答,那麼啞巴、瞎子就原形畢露了。
王伏寶透過了這個例子,想說明一個道理就是,不聽一個人言語,沒有本領的人就不能發現;
不讓他任職,沒有德才的人就不能發現。
聽別人說話而責求他有相應行動,讓他任職而責求他能把事辦成,那麼沒有本領、德才不好的人就原形畢露了。
然後王伏寶又接著說的第二個例子,其實也非常的通俗了。
說的就是要想得到大力士,卻光憑自己介紹,普通人和大力士就無法加以區別。
把巨鼎大案交給他們舉,是疲弱還是勇健就表現出來了。
所以辦事是試驗人們才能的巨鼎大案,讓他們辦事,是愚蠢還是聰明就區別出來了。
透過這些例子,張羨得出的結論就是,沒有本領的人從君主不檢查自己言論中取利,德才不好的人從君主不任用自己辦事中取利。
君主不檢查他的言論,他就自吹善辯;君主不任用他辦事,他就自命高明。
當代君主迷惑於他的善辯,輕易相信他的高明,從而尊重他們;
這是不等看東西就斷定他眼明,不等說話就判定他口才好,這樣,啞巴和瞎子就無從得知了。
同時,他也在奉勸秦王殿下裴璟,希望裴璟像明君一樣,聽取言論一定要責求實用,觀察行為一定要責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