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重甲陌刀兵也感到無比的疲憊,但是他們還在堅持著。

此時的叱利,也無比崩潰的。

他看得出來,雖然這些幽州軍的重甲陌刀兵,已經有了幾分強弩之末的跡象。

但是別的不說,硬撐著頂住他們這一波進攻,那還是做得到的。

如果他們繼續在這死熬著,他麾下的損失至少會到達七八千人。

事實上,叱利的軍隊,根本就不可能達到那麼高的傷亡。

因為他看到麾下的突厥騎兵,也已經快要崩潰了。

可想而知,他的軍隊如果再繼續進攻,在傷亡到達不了五千人的時候,就會馬上崩潰掉。

叱利想到了與始畢可汗種種不堪,又想到戰敗回去的下場。

他咬了咬牙,突然掏出了一名早就準備好的旗子。

那旗子是白的。

很早,人們一般把白旗認為是投降的標誌。

其實在戰爭法規嚴格意義上說,白旗只是要求暫時停戰的標誌。

早在遠古時期,戰鬥的雙方為了向對方表示談判的誠意,通常借白旗為象徵。

因此逐漸形成了一個習慣,舉白色旗幟,便表示要求休戰談判。

一般,交戰的一方拿出白旗時,對方就知來意,下令停止任何進攻行動。

而握白旗的一方則要派遣出軍使,到對方指揮部說明條件與意圖。

在軍使展示白旗起,直到回到本方所必需的時間終止,使者獲得不被侵犯的權利。

這便是所謂的兩軍交鋒,不斬來使了。

這種習慣幾千年來,一直被沿用沒變。

中國和羅馬的古史中,都對舉白旗表示投降的說法,進行了記載。

相信這源自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甚至是更早的時候。

所以這叱利的旗子一舉起來,大家明白這是要投降了。

這個突厥的將領竟然要投降。

這一幕驚呆了所有人,始畢可汗上位之後,突厥的軍隊從來沒有嘗試過,在陣前就這樣果斷地投降了。

雖然叱利提出了投降,但是他麾下的所有騎兵將領,都沒有提出任何反對的意見。

現在的形勢,誰都看得出來。

雖然他們想要擊敗對面的重甲陌刀兵,但明顯這是沒有指望了。

何況就算他們擊敗了對面的重甲陌刀兵,他們還是一樣悲慘的下場。

那些重甲陌刀兵後面,還不知道隱藏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