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簡文帝蕭綱編輯了《馬槊譜》詳細記錄馬槊的實戰技藝。

尤其是在這個南北朝到隋唐的時期,騎兵幾乎完全主導了戰場,人馬皆披重甲的重灌騎兵可以決定戰場的勝負。

馬槊演繹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南朝宋武帝劉裕大破北魏騎兵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劉裕的宋軍與北魏騎兵短兵相接,北魏騎兵都是具裝甲騎,宋軍難以破甲,險些折戟沉沙。

而在緊要關頭,劉裕想到一個好法子,他下令將軍中長槊收集起來折斷,將斷槊當釘子,再以大槌槌擊,方才鑿穿重甲的北魏騎兵。

一杆馬槊可洞穿三、四名重甲騎兵,北魏軍因此大敗。

製造這種馬槊不僅耗時長,成功率低,而且成本極高,所以自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馬槊的長杆並不是尋常木杆,而是拿做弓用的柘木為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篾,用油反覆浸泡上一年,在蔭涼處風乾數月。

然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把粗,外層再纏繞麻繩。

待麻繩乾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

幹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如此週而復始,數年時間才能製成,且成功率只有三成,造價驚人。

這馬槊越長殺傷力越大,但隨著馬槊的長度越長,製造難度也幾乎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

絕大多數的馬槊大家,終其一生也製造不出那麼長的馬槊。

裴璟心中一動,那麼換句話說了,製造出出那麼長馬槊的大師,又或者說擁有那麼長馬槊的主人,都斷然不可能是默默無名之輩。

他想了一下,看向裴矩問道:“叔祖,這莫非就是傳說中的那柄折樹槊?”

裴矩看到他的腦子那麼快便轉過了彎來,也是滿意地點了點頭,笑道:“沒錯,這就是梁武帝蕭衍的那柄折樹槊。”

裴璟撫摸著槊杆,當他看到這柄馬槊,心中已經隱隱有了一些猜測,看到叔祖點頭確認的時候,他也確定這柄馬槊的來歷。

《南史羊侃傳》記載了南梁勇將羊侃和梁武帝蕭衍馬槊的故事:

說的就是南梁的勇將羊侃陪同梁武帝於宮苑中游樂,這時恰巧少府奏報說,為梁武帝新制成了這柄兩刃槊。

於是梁武帝賜給羊侃紫騮馬,讓他試一試新制成的槊。

羊侃是個使槊的行家,在馬上左右衝刺把馬槊使得格外妙,於是引來眾人圍觀。

因為人太多了,外圍的人看不到就要爬到樹上居高留下看。

梁武帝蕭衍看到樹上爬滿了人,於是開玩笑說,這樹要折斷了。

果然如梁武帝所料,樹負重太過,折斷了。

於是從此後這柄槊就被稱為“折樹槊

後世曾經有人估計過。說這柄槊有七百二十斤重,裴璟掂量了一下,覺得實在是可笑。

能舞動七百二十斤武器的人,那還是人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