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某個生二胎的媽媽就非常有經驗了,說道:“很簡單啊,他喊習慣了。像我家,我女兒打小的時候,我就讓她喊爸爸。所以長這麼大,她一有事就找她爸,我落得清閒。”

坐在旁邊的媽媽們紛紛向她取經。

原來,小孩子一有事就喊媽媽,其實是媽媽們自己“慣”的。

小孩子還沒說話,當媽媽的就有私心,想要聽孩子第一個喊的是自己,整天一個勁的教孩子喊“媽媽”。為了誘導孩子喊自己,還拿各種好處“誘惑”他們。

等孩子們真的學會了,媽媽們開心極了,為了鞏固孩子的這種行為,繼續用各種好處“誘惑”。

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媽媽們就是在告訴孩子——寶貝,媽媽才是對你最好的,不管你有什麼事情,媽媽都會幫你。

“這好像,沒毛病吧?”一個媽媽疑惑地問道。

二胎媽媽笑了:“沒問題啊,我也沒說它有問題。從心理學上來解讀,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正向反饋,它教會了孩子遇到任何問題,要記得向大人求助,而這個求助的人不是別人,是他的媽媽。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難過數次實驗,發現這是一個正確的結論,你們覺得,他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反應?”

“什麼樣的反應?”

“自然是不管遇到任何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媽媽了。他一找你,你就幫他,他一找你,你就幫他……時間長了,他激盪你,找誰?”

媽媽們糾結了:“可是……那是我的孩子,我總不能拒絕他吧?而且拒絕多了,對孩子也不好吧?”

二胎媽媽:“我沒讓你們拒絕孩子,而是要教會孩子,一部分事情向媽媽求助,一部分事情向爸爸求助。讓他學會分時間,分物件求助就好了。”

……

顧清菱雖然也希望姚九爺跟自己親近,但她還真的不想姚九爺以後一有什麼事情,就喊“娘”。

讓姚九爺習慣丫鬟們的存在,讓他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向哪些人求助,她才能輕鬆一些。

否則真的等姚九爺會說話,會跑路了,顧清菱就真的辛苦了——被孩子拌住,再想做點別的事情就難了。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時代的大家族,當家主母總會安排奶孃、丫鬟婆子之類的照顧小孩子,因為若不那樣做,她根本騰不出手來管理庶務。

顧清菱不想把姚九爺扔給奶孃,他跟奶孃親近,把奶孃當成另一個娘。

就像姚大夫人,她出身書香門第,賢良淑德,可她嫁進姚家,不也把奶嬤嬤給帶上了?

不僅把奶嬤嬤給帶上了,還給奶嬤嬤安排工作,準備給她養老。

但若換成現代的“保姆”呢?

在現代社會,有幾個被保姆帶大的孩子,會在長大了以後說:“我要給保姆養老”。

保姆,不過是一份工作罷了。

在孩子學會獨立,她就該退位讓賢,回到自己的本職工作。

姚九爺身邊的奶孃,顧清菱就打算這樣安排——只負責餵奶,其他一切與你無關。等有一天,姚九爺不需要喝奶了,奶孃就可以離開了。

顧清菱可以讓丫鬟婆子照顧姚九爺的生活起居,但孩子的教育問題,必須緊緊抓在她手裡。

顧清菱解釋了那麼一通,大丫鬟春天聽懂了,不過可惜,她自己就是一個未婚的姑娘,又沒帶過孩子,哪裡懂這裡面的道道啊,只以為這老太君在“酸”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