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往好的方面講,是‘愛’。愛那段歷史,歷史裡的人,以及從‘人’之中看到的成長、掙扎、向上或沉淪、光明或黑暗或混沌等等。

楊傑在說的時候,也經常的提醒觀眾,比如這裡是用了哪些材料,這裡是不是他的個人猜測,這裡可能有別的可能,等等,這雖然很好但還是會讓人詬病的。

在我看來,楊傑說的《明朝那些事兒》是個亦正亦邪的東西,不過好看好聽也充分尊重了當時的史實,又能夠喚起人們的興趣,這就夠了。

話說回來,歷史真的可以無限逼近、徹底客觀麼?

不敢說不可能,但太難。

所以對於那些皓首窮經,爬梳出許多細節,還原出許多真相的學者,我很尊敬。

但對於那些一樣花了很多功夫學習歷史,並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讀歷史的人,我一樣喜歡。

兩者一樣稀少、難得。

如果《百家講壇》節目組邀請我過去解說歷史的話,我也不敢保證能夠將歷史說的這麼有趣生動。總體來說是個精品的節目。”

北大歷史學教授王潤生:“個人感覺《百家講壇》可能會掀起了歷史通俗化的熱潮,楊傑說的《明朝那些事兒》將歷史通俗化算是做到了點上。

楊傑作為一名年輕人,明朝那些事兒裡面的各種史實的羅列,文獻的引用,幾乎令人歎為觀止,可以看到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以及滿滿的誠意。

同時,作者創新性的採用了不同於史書筆法的寫作方式,巧妙的將歷史、政治與喜劇融合在一起,打破古來進來以沉悶、嚴謹的語言方式抒寫歷史,以批判和嘲諷的方式抒寫奸臣及與之產生強烈對比的忠臣,文字充滿了活力與生氣。

這樣一來受到觀眾前所未有的歡迎就是理所應當的事了。

能夠極大引發了平民對於歷史的熱情,就是成功的作品。

當然,作為通俗讀物或者歷史普及讀物,明朝那些事兒是極為成功的,但是由於太過主觀,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恐怕很難被當作經典。

不過要是有機會的話,我也願意將厚重的歷史如此說出來的,畢竟普及一些歷史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不能讓傳承斷了。”

兩位教授的發言,讓節目更是進一步的大火了起來,討論度也是逐漸抬高。

網路上的一些非正式的歷史評論員也是紛紛發言。

像是剛開始發過一次言的大V歷史的天空:“輕鬆愉快的學習歷史,這個過程是美好的。我到現在也不明白那些少數抨擊《百家講壇》的人是怎麼想的,能夠身心愉悅的學習你不要非要去死記硬背麼?那些說什麼楊傑說的不嚴肅全是調侃什麼的,我就想問一句:給你個明史稿你讀的下去麼!”

這些觀點評價楊傑都不怎麼關心,不管好的壞的,也就那樣了。既然拿出來了,就任由別人評說就好了。

他現在就是在考慮所得到的獎勵用在哪裡比較好。

第一個獎勵的天數,不用說攢著就好。

第二個選擇一個第二個自由活動範圍就讓他頭疼了。按照正常的思維,就算選擇京城魔都這樣的大城市,也應該選擇一個影視城的地方,好方便他以後拍攝電視電影不用額外耗費天數了。

可是看到在自己不遠處練歌的戚藍,楊傑毫不猶豫的將第二個自由活動的地方選在了杭州XH區。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戚藍父母家就是在那。自己以後去的不會少了,選擇這裡以後就能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