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那些執迷不悟的鬼魂也好,劇中的主人公也好,他們都有著難以了卻的執念,因此不得不將自己困在時間的夾縫之中,難以得到自由。

比如遭到背叛大開殺戒的戚滿月,當她到達客棧的時候,被她殺死的鬼魂也跟隨而來,殺人大罪讓她成為了罪人。

看似生活恣意的戚滿月,實則也是被困在酒店之中的囚犯,她不得不將自己和酒店捆綁在一起,在永恆的生命裡獨孤的掙扎。

酒店中的13號客人,原本是個可憐的受害者,無法釋懷心中的恨導致她殺人復仇,最終灰飛煙滅。在劇中並沒有對仇恨和傷害做出評判,只是將人心一秒鐘的善惡變化做出了展示,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是這麼迅速。

最典型的就是陳氏夫人。她作為一個大家長媳,受到了夫家的欺辱,唯一的女兒被折磨死,精神瘋癲的她也被夫家當做羞恥弄死。

死後的陳氏夫人詛咒夫家斷子絕孫,這一惡毒的詛咒便是她心底黑色的地獄,是困住陳氏夫人的鎖鏈。

當她發現夫家後人居然又有妻子懷孕了,惡念是誕生了的,只是一念地獄後,她看到了歡呼雀躍的年輕妻子,想到了曾經的自己,所有的仇恨在一瞬間被她放棄。一念天堂,也是這麼迅速。

西方社會在敬畏神與教會的同時,也擁有著長久的反神性和反教會的歷史,這種對神與教會的複雜情緒貫穿在他們的詩歌和哲學體系之中。劇中的神靈也不斷登場,麻姑神姐妹和井神,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神性的尊崇和反抗。

井神從外形到行為都更像是個神靈,他是跳脫人類社會之外存在的東西,他的存在依賴著自然的純粹,當他賴以生存的水井遭到破壞,他一言不發的闖進了酒店。

當戚滿月和楊燦星能夠幫助他的時候,他又會不卑不亢的給予回報,仔細看的話井神無論是生存受到威脅還是已經獲得新的居住地,神情都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

神的存在,依賴於人類對自然的懵懂和敬畏,神本身就是自然的化身,當敬畏不再存在,神也變得虛弱無力。

麻姑神更像是生活,她不斷調整人生活的走向,給予的全部都不是令人最滿意的。

正如生活一樣,當一個人特別渴望金錢的時候,他一定特別窮,當一個人特別渴望健康的時候,他一定重病纏身。

生活給予人的往往都會與願望相反,麻姑神給予戚滿月的是不朽的痛苦,當戚滿月在痛苦中抗爭並自得其樂時,麻姑神奉上了能夠結束戚滿月生存的楊燦星,神的本性是殘忍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正是這個道理。

最後,戚滿月的結局雖然有些令人傷感,卻並不代表這個劇是一個以悲傷終結的故事,因為在本劇剛剛開始一切就已經註定。

戚滿月是個死人,楊燦星是個活人,雖然人生是向死而生,但是生死本身就是對立面的存在。無論戚滿月活得多麼栩栩如生,她的真相終究是個已經死去1300年的女子。

楊燦星開啟了她凝固的時間,當戚滿月送走了高畫質明,她已經能夠直面何為死亡何為自我,她已經將曾經的仇恨和愛戀全部放下,雖然她已經愛上了楊燦星,但是對於停滯在人間1300年的戚滿月來說,瀟灑離去才是她真正的幸福。

而離別與失去,又何嘗不是生活的真相?我們到來就是為了離開,我們得到就是為了失去,塵歸塵土歸土的冰冷規律之中,令人感到浪漫的就是愛情的神奇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戚滿月曾經的人生和1300年的存在都是痛苦而又複雜的,她的生命在遇到楊燦星後再次開始流轉,也有一個象徵意義,那就是愛情令人如重獲新生。

和楊燦星在一起短暫的時間,對於戚滿月來說又何嘗不是一次徹徹底底的得償所願?

因此最後楊燦星才能悲痛卻又堅定的送走了戚滿月,他對於戚滿月的價值不僅僅是一個終結她生命的存在,他才是真正懂得戚滿月的人,他明白戚滿月想要的是什麼。

戚滿月給我的感覺其實不是月靈樹困住了她,而是她自己被困在了自己的怨念中。

那棵樹的枯竭,其實是她的心在枯竭。

她自己不願意走出來,其實她周圍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愛著她,只是她沒有看見罷了。她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她也許是內心太脆弱了。才需要強勢的、無情的外表來掩蓋內心的脆弱。讓我想到一句話“你走的時候我什麼都沒說,不是無情木頭,只有你能懂。”也許別人懂不懂對她不重要,她只會默默記在心裡,難過在心裡,淚水流回心裡,表面無情而已。

高畫質明的愛雖然很偉大,但是卻是自私的。他為了讓女主活下來,欺騙了她,女主的同伴們都死了,他站在自己的立場愛著女主,卻沒有站在女主的立場。因為同伴們死了女主的性格一定不願意獨活,他選擇用讓女主以恨他來激起求生慾望,可是這樣讓女主活下來了,可心裡只有怨和恨。

楊燦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用他的善良與愛感化女主。他就是女主的救贖, 感覺為了劇情存在。人設已經定了。所以他身上沒有太多話題。

所以誤會是不可有的。有誤會一定要及時解開,不然會讓雙方都受到傷害。

確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鞭子沒有打在自己的身上是不能完完全全體會那種痛的。所以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但愛與善良才是世間最深沉的底色。不管經歷了什麼苦難,請相信愛永遠給我們帶來美好。

本劇之所以能夠將一個商業愛情玄幻劇講得如此浪漫唯美,並不是單純因為畫面和演員的美好,而是因為編劇本人的文學造詣能夠站在一個較高的高度俯瞰整個故事承載的思想。哲學和詩歌或許略顯曲高和寡,甚至會令人感到枯燥晦澀,但是它們卻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最美麗的兩種東西。

楊傑能夠巧妙的將美好的東西和商業揉在一起,不得不欽佩他的技巧和勇氣,也更要欽佩他能夠將胡說八道的狗血愛情劇變得如此高階大氣上檔次。也許這就是他總能夠成功的秘訣吧。